《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
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
C.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批评家指责大众媒体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音,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音限制在小范围内。”以下对杰里·本特利这段话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A.借助于信息技术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显著特点 |
B.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和语音上始终处于优势 |
C.英语已成为全球性语音使其他国家语音消失 |
D.更多国家的民族经济文化不再能够独立发展 |
有学者将罗斯福新政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这一概括性评语中的关键词理解错误的是
A.“应当保留”指资本主义 |
B.“经济的运营”指市场经济机制 |
C.“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
D.“改进和补充”说明放弃了自由市场经济 |
顾准先生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政治传统“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
A.法国 | B.英国 |
C.美国 | D.德国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比较恰当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
D.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