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A.“天人感应”学说 |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 C.“大一统”的主张 | D.“三纲五常”学说 |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
|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至良知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下列与这一思想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 C.“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 D.“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强调的是
| A.法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 B.“法治”优于“人治” |
| C.重法治,更应重视人治的作用 | D.法治应与人治相结合 |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墨家 | B.道家 | C.儒家 | D.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