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想与实践》
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注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土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材料三 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两方人文精神产生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人文主义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山东省范县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一个典型。1958年10月28日,县委第一书记在全县共产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上,宣布了两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并编了一首顺口溜:“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11月6日,毛泽东批阅了该县的规划,说: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时间似乎太仓促,只2年。也不要紧,2年完不成,顺延也可。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传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行,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生产队社员正在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同书
材料三:中国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动的政策刚出台,上海就在积极实施了。好消息传来,农民兄弟们个个喜上眉梢,尤其是对决定提出农艺可以以“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更是拍手称快。谈及土地流转,一位种植大户说“三中全会就是好,土地流转是个宝!”过去想搞不敢搞,现在终于有了“尚方宝剑”。一位老大爷说,咱知道土地流转不是私有化,这正合咱们心意,这土地可是咱们的“命根子”,听说可以入股什么来着,这下好了,咱也可以像“股民”那样参股分红了,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材料四: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请回答:
(1)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其“大”字的理解?毛泽东的批阅反映了什么问题?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为什么使“农民兄弟们个个喜上眉梢”?
(4)材料四中胡总书记的讲话实际表述了哪些重大理论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赌注“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赌注“计划经济”模式,都可以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10年,社会公平和谐成为两会的热点词。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句话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追求公平公正、致力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切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尽管在维护和促进人权的过程中遇到过曲折,但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基本事实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屈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12.5亿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
——《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在维护和促进人权过程中的曲折与发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举……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建立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关系,提高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礼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我国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改革开放前的28年,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那时我们提供的贷款一般都是无息贷款;对外援助的方式一般为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及现汇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1976年以前我国曾向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经济援助。我国对外援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五”“二五”期间为1%多一点。从1963年开始,比例逐年提高……1971—1975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猛增,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5.88%……1973已升至7.2%,超出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比例。
——张淑贞《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援助若干鲜为人知的史实》
材料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表示新形势下中国将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优化对非援助结构……中国愿意和非洲国家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提升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鼓励更多企业赴非洲投资, ……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扩大对非产品开放市场,逐步给予非洲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待遇,2010年年内首先对60%的产品实施免关税。进一步加强农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教育合作。
——新华社2009年11月8日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活动为何难以持久。
(2)根据材料二推断“受援国”的主要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国际背景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认为对外援助应遵循哪些原则?
全球化在不同学者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白海军在上文中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他认为的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请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2)据材料指出在第二阶段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的主要动力。
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摘自某全球性组织成立宣言,1995年
(3)摘抄材料二中最能说明“某全球性组织”宗旨的句子,并据此指出该组织的名称。该组织的成立对全球化有何意义?
(4)材料一、二中关于全球化的本质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