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
|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
|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
|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 )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B.19世纪九十年代 |
|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D.抗日战争期间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
| A.鸦片战争期间 | B.洋务运动期间 |
| C.甲午战争期间 | D.辛亥革命期间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班的西北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受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
| A.官僚资本 | B.外国资本 |
| C.封建官府 | D.地主阶级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白银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
| A.使中国走上国富民强道路 |
| B.建立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 |
| C.培养了大批新式科技人才 |
|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
| A.土地国有代替私有 | 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 C.民族工业开始萎缩 | D.开始了对外经济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