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例中A、B、C填入下表中相应的位置。
(2)从市中心到郊区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____﹥B﹥ __________。
(3)该城市拟在甲 、乙两处新建一个印染厂,你认为选择在____处合理,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下图为我国两地区山脉与河流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图中的山脉大致走向都是_______________走向。
(2)山脉是重要的地理界线,试举例说明秦岭是我国的重要地理界线。(至少5例)
(3)从锋面雨带进退规律考虑,图乙区域的河流______月进入汛期,简述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
(4)图甲中虚线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路线,A湖泊是______,它是我国近期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水源。该线工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等优点。这一宏伟工程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沿北纬32°纬线我国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剖面图上标出我国三级阶梯的范围。
(2)将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表中相应处:
数字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地理事物名称 |
(3)图中①所代表的高原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级阶梯,一般发展_________农业。
(4)图中②所代表的山脉走向是__________。
(5)图中④代表的平原属于我国地势第____级阶梯,主要经济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何重要地理意义?(从降水、河流两方面阐述)( 4分)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的相关数据比较。
比较项目 时间 |
0-14岁 |
15-59岁 |
60岁及以上 |
大学生人数(每10万人) |
城镇人口比例 |
第五次人口普查 |
22.89% |
66.78% |
10.33% |
3611 |
36.22% |
第六次人口普查 |
16.60% |
70.14% |
13.26% |
8930 |
49.68% |
(1)根据材料判断,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不同年龄人口增长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人口普查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原因。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资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从事纺织原料加工、产品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资料三:下图为“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资料四:“十二五”期间,新疆欲将乌鲁木齐打造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城市。
(1)简述在纺织产业链中浙江与新疆分工的差异及主要原因;
(2)简述产业转移对新疆地区的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乌鲁木齐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城市的主要区位优势。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之一,由上万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 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第一大城市,世界著名的海港。位于爪哇岛西北部沿海。人口有959万(2010年)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及周边区域图和雅加达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印度尼西亚主要岛屿基本情况
(1)指出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根据材料一,描述雅加达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3)材料一右图中,①处气温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印尼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是 ,政府曾鼓励人口从该岛迁向其它岛屿,但效果一直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5)爪哇岛是印尼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其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近年来该岛城市化发展迅速,粮食产量下降。试解释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