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历史作品中写到:“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文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各省代表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孙中山就任同盟会总理 | 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 C.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 D.孙中山就任中国国民党总理 |
从下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
| C.国民党军队一直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 D.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 |
20世纪40年代《解放日报》社论:“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材料中的“大事”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
| B.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
|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和援助 |
|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
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
| A.九一八事变前 | B.西安事变前 | C.八一三事变后 | D.重庆谈判后 |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消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
|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
1935年清明节前夕,国民政府规定每年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由中央政府派要员前往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祭扫。这一做法旨在()
| A.东北沦陷,誓师抗日 |
| B.表彰先贤先圣功绩,鞭策民族自信心 |
| C.向中共表达合作抗日的意愿 |
| D.消弭国民党内派系纷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