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受到宋神宗支持,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十五年后哲宗即位才复出。这首诗即写于退居洛阳之时。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山庄
初岁开韶月,田家喜载阳。
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
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
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初春来临,农家欣然相庆,情感奔放。 |
B. |
颔联以水态摇漾、山光闪烁写出傍晚艳丽的景致。 |
C. |
颈联用浦净舟远、花飞径香营造幽远清冷的意境。 |
D. |
本诗表现春日野趣,富于微妙动感,笔法巧妙。 |
(2)有人批评结句“都使俗情忘”肤浅俗套,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
B. |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
C. |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
D. |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
B. |
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
C. |
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
D. |
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
(2)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崔郎中赴幕
[唐]温庭筠
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发迹岂劳天上桂,属词还得幕中莲。
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
[注]这首诗是诗人送崔郎中赴幕府任职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回顾曾经在黔巫之地与崔郎中离别,如今崔郎中东去,两人将再次分别,更觉感伤。 |
B. |
“心游目送”句用虚写表达对友人的牵挂;“雨散云飞”句谓此番别离,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 |
C. |
诗人认为,显达可不必经科举折桂,崔郎中因擅长写文章被聘入幕府,已显示了他的才华。 |
D. |
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意。 |
(2)如果用“以诗解诗”的方法,以下三句诗哪一句适合解读本诗尾联?请说明理由。
①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
B. |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
C. |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
D. |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