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两组数据。第一组: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几年,据估计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增加了4倍多。第二组:1855年以前时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英镑左右徘徊,l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中国开口通商后,英国对华贸易额逐年保持较快增长 |
B.中国开口通商后,外国的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大 |
C.因为以前的贸易额很小,英国输华商品在鸦片战争后头几年成倍增长![]() ![]() |
D.两组数据所能得出的结论是相互矛盾,可能其中一组数据有错误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有史家认为,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纺织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 )
A.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
B.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C.《说文解字》中关于纺织业的字 |
D.《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 |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电灯电话”最早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是在( )
A.19世纪早期 | B.19世纪中期 |
C.19世纪晚期 | D.20世纪初期 |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中 | B.殖民扩张过程中 |
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
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
A.“光荣革命” | B.工业革命 |
C.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 D.危机中的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