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用“殃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树和枣树。这表明宋代
|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B.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
| C.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 D.刻书风行一时 |
有学者指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该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制度
| A.贯穿中国古代始终 | B.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的 |
| C.被历朝历代完整传承 | D.有它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
|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
|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
|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
|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
|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
|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
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 方式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
| 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 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
| C.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 |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