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
| B.《诸子百家: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
|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
|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
一些学者评论某国“吃新大陆,而养肥的却是荷兰”,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黄金的漏斗”。这里的“某国”最可能指的是 ( )
| A.葡萄牙 | B.西班牙 | C.英国 | D.法国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
|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
| C.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
|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
|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
|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
|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
|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
|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
|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
|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
|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