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平衡状态。
(1)若降低温度,会使上述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生成每摩尔氨的反应热数值是46.2KJ/mol,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若在恒温条件下,将N2与H2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气体通入一个容积为2升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5分钟后反应达平衡时,n(N2)="1.2mol," n(H2)="1.2mol," n (NH3)=0.8mol,则反应速率V(N2)= mol·L-1·min-1,H2的转化率= ,平衡常数= 。若保持容器的温度和容积不变,将上述平衡体系中的混合气体的浓度增大1倍,则平衡 (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移动。
(3)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将1 molN2与3 mol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达平衡后,生成a molNH3,这时N2的物质的量为 mol,(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若开始时只通入N2与H2,达平衡时生成3amolNH3,则开始时应通入N2 3mol,H2 = mol(平衡时NH3的质量分数与前者相同);若开始时通入x molN2﹑6molH2和2mol NH3,达平衡后,N2和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y mol和3a mol,则x= mol,y= mol(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A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有机物,它易溶于水并有特殊香味,B的产量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并能进行如图所示的多种反应.
(1)写出A的化学式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
反应③:
反应④:
(3)比较反应①与钠和水反应的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如图,若烧瓶是干燥的.
当烧瓶口向上时,由A口导入气体,可收集下列中的(填序号,下同)气体.若烧瓶充满水,可收集下列中的气体.①NO ②NH3 ③SO2 ④NO2
(2)若烧瓶中事先已集满一瓶氨气,并将烧瓶口向下放置,由口导入气体可收集NO气体,其原因是.
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D>C>B>A,且B、C、D同周期,A、D同主族,B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D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据此填空:
(1)C元素的名称为,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2)D在周期表的周期,族.
(3)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用化学式填写).
(4)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无水AlCl3易升华,可用作有机合成的催化剂等。工业上以铝土矿(Al2O3、
Fe2O3)为原料制备无水AlCl3的工艺流程如下。
(1)氯化炉中Al2O3、Cl2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用Na2SO3溶液可除去冷却器排出的尾气中的Cl2,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升华器中主要含有AlCl3和FeCl3,需加入少量Al,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为测定制得的无水AlCl3产品(含杂质FeCl3)的纯度,称取16.25 g无水AlCl3样品,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滤出沉淀物,经洗涤、灼烧、冷却、称重,得其质量为0.32 g。
①写出上述除杂过程中涉及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lCl3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
(5)工业上另一种以铝灰为原料制备无水AlCl3的工艺中,最后一步是由AlCl3·6H2O脱水制备无水AlCl3,实现这一步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Na+浓度为0.5 mol·L-1的某澄清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下表中的若干种离子。
阳离子 |
K+Ag+Mg2+Ba2+ |
阴离子 |
NO![]() ![]() ![]() ![]() |
现取该溶液100 mL进行如下实验(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结果 |
Ⅰ |
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
产生白色沉淀并放出标准状况下0.56 L气体 |
Ⅱ |
将Ⅰ的反应混合液过滤,对沉淀洗涤、灼烧至恒重,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
固体质量为2.4 g |
Ⅲ |
向Ⅱ的滤液中滴加BaCl2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能确定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2)实验Ⅰ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Ⅰ、Ⅱ、Ⅲ和必要计算,填写下表中阴离子的浓度(能计算出的,填写计算结果,一定不存在的离子填“0”,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填“?)。
阴离子 |
NO![]() |
CO![]() |
SiO![]() |
SO![]() |
c/(mol·L-1) |
(4)判断K+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其最小浓度,若不存在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