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这段文字说明清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A.权臣的逼迫 B.人民的反抗 C.外敌的侵略 D.皇族的倾轧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专制制度 B.“罢黜百家” C.“三教合一” D.程朱理学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此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确立王位世袭制 B.创立郡县制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开创科举制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社会制度的变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