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分析淞沪会战的背景时指出,“蒋注视着日人初期在华北之活动,不能不下决心。在这一个月内,他出入于两端:还是决心作战,还是承认中国之积弱不如人。可是主意既决,他着意抗战时,他采取了一项办法,将日人野心所构成的圆滑军事政治体系拖垮。日人满望在北方打,到南方来谈判。蒋选择了一个全民抗战的办法,引导敌人到长江下游他自己方寸之地应战。这区域接近他的内部基地,他的部队已在此集中待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①淞沪会战前蒋介石曾在战和之间犹豫不决
②蒋介石希望通过淞沪会战,挫败日本迅速占领华北目的
③蒋介石希望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④蒋介石认为淞沪会战必胜无疑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 | 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打破 |
| C.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 D.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表明:( )
| A.欧共体与美国决裂 | B.美欧经济竞争激烈 |
| C.西欧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 D.美欧同盟关系破裂 |
世界多极化的根源是:( )
| A.多个国际力量中心的形成 | B.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
| C.美苏无力主导国际关系 | D.第三世界在崛起 |
下列各项中,有利于当今世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是()
| A.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
| B.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并存 |
| C.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发生 |
|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发展和不断加强 |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
| A.二战的结束 |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D.柏林危机的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