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欧洲
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互相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苏兹贝克《七大洲风云四十年》
请回答:
(1)戴高乐总统在对记者的谈话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为了走向联合之路,西欧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西欧的崛起和联合自强对欧洲、美国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多极化趋势加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地图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中人们的活动,是对历史现象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反映。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


根据图一和图二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指出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过程中,中国革命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谈谈自己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月1日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1月28日
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
1月30日
中华民国实业协会在南京成立,该年成立的实业团体选40多个
2月1日
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项教育方针,以培养共和国民
2月12日
清帝仪宣布退位,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2月13日
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
3月
政府颁布剪辨令、禁止缠足令,倡导变革礼仪等社会风俗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朝文武各官照旧供职
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解临时大总统职,政府、参议院筝不久迁往北京
7月10日
教育部重订学制,规定小学4年、高小3年、中学4年、本科4年
8月25日
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4个政团,台并为国民党
9月初
袁世凯发布《尊崇伦常文》
10月22日
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报部立案者89种,各党、会报部立案者共85个
12月l5日
袁世凯颁布《戒严法》

材料二新民族主主义一面成为旧民族主主义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一个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时代……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种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改制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革命后所面临的共同艰巨使命。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材料三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三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分析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
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
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