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严重蔓延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19世纪晚期,石油工业作为新能源支柱工业开始崛起。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对外掠夺的需要 |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 D.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而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至今仍广泛存在。直接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C.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
D.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技术的大量创新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其作用包括
①中国参战成为战胜国
②欧洲帝国主义国家被迫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欧洲对中国的面粉需求增加
④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列有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
B.重工业和新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C.甲午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
D.政府提倡国货,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