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在《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1944—1950)》中谈到中苏关系时说:“在1949年之前,苏联对中共的援助体现在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军事援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苏联撤退时赠送或留下来的日本关东军的大量武器装备。第二通过朝鲜供应或交换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经济援助)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贸易往来为中共提供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第二,在旅大地区向中共移交了大批工厂,还帮助建立了4个合营公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对中共政权的物资的供应。第三,派遣大批专家协助修复东北铁路网,帮助中共培训技术人员、建立铁道兵部队,并以贷款或易货方式为中共提供铁路物资8760万卢布”。这些援助( )
A.在解放东北的过程中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B.直接促成了东北工业化的实现 |
C.表明苏联完全与国民党政府决裂 |
D.帮助了中共取得对东北的控制、稳定社会和建立政权 |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这实际上是
A.否定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
B.佐证了印刷术在宋代传到欧洲的史实 |
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
D.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
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
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 B.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
C.工业革命兴起 | D.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
某历史学家用一句话概括了某一时期欧洲文学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法国大革命以自身为榜样鼓舞了他们,工业革命以其恐怖唤醒了他们。“他们”有
①雪莱 ②莎士比亚③贝多芬④巴尔扎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③④ |
在伦理观方面,孟子认为“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基于此,他们提出的主张分别是推行
A.人治与法治 | B.“仁政”与道德教育 |
C.王道与民主政治 | D.加强专制与自我节制 |
2013年3月22日,中俄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强调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赢,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担责任,文化上交流借鉴、互相促进,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这一声明
A.改变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 |
B.共同打造健康的新型大国关系 |
C.确保了亚太地区的安全 |
D.巩固了中俄两国的军事同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