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在《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1944—1950)》中谈到中苏关系时说:“在1949年之前,苏联对中共的援助体现在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军事援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苏联撤退时赠送或留下来的日本关东军的大量武器装备。第二通过朝鲜供应或交换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经济援助)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贸易往来为中共提供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第二,在旅大地区向中共移交了大批工厂,还帮助建立了4个合营公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对中共政权的物资的供应。第三,派遣大批专家协助修复东北铁路网,帮助中共培训技术人员、建立铁道兵部队,并以贷款或易货方式为中共提供铁路物资8760万卢布”。这些援助( )
| A.在解放东北的过程中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 B.直接促成了东北工业化的实现 |
| C.表明苏联完全与国民党政府决裂 |
| D.帮助了中共取得对东北的控制、稳定社会和建立政权 |
1950年6月到1953年底,美国的“特需”采购为日本带来约23亿美元。丰田会社的社长后来回忆说,“这些订单救了丰田的命。我既为我的公司感到高兴,又对我欣喜于别国的战争而怀有罪恶感”。这场“别国的战争”指的是
| A.苏伊士运河战争 | B.朝鲜战争 | C.美苏冷战 | D.巴勒斯坦战争 |
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革命委员会”广泛建立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④ |
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关于当时孙中山遗志即将实现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 B.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
|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 D.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
.1973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9.2%。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文革”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
| B.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及时纠正错误 |
|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 |
| D.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进行全面整顿 |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如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 A.文字史实大都带有主观因素 |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
|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