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愈百张”,繁阜喧盛。
—一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4)材料三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
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
(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秦朝、西汉、宋代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设想一下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处理朝政时哪一位权力最大?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在战争后期美国和各盟国都希望能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也希望缔结统一的关税贸易协定,以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1944年夏,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经过三周的协商讨论,会议最终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仪式,宣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1947年10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据统计,1946—1949年,美国的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 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另一方面,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一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一1970年为11%。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1994年世界贸易纽织(WTO)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纽织,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纽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截止到2006年4月,WTO成员国已达149个,其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称为维护当今世界经济健康运转的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的共同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战后初期的“关贸总协定”与1994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作用的不同,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分析,谈谈你对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前宋朝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材料三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材料四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5)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今天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
(1)以上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用字母表示)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阅读以下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①“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2)材料二中的①②思想家的言论代表哪一学派?结合材料二所有内容,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涵。(7分)
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环节。对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的评价,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起彼伏,一直未曾停息,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以来的局部战争复杂多样,有的被称为“冷战”下的“热战”,有的被
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有的被称为现代高科技战争。
……和世界大战相比,局部战争似乎对人类的威胁较小,但有统计表明,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共发生大小2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平均每年6次以上,造成的总损失远远超过了二战!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以来,就有200万儿童死于战争,600万儿童受伤致残!
材料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局部战争复杂多样,请结合材料一各举一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人类渴望和平,消除战争。你认为当今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