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堪一击的新奥尔良
如果你想了解飓风“卡特里娜”如何彻底地惩罚了墨西哥湾,坐直升机或“空军一号”在其上空飞行都不行。你不可能看清实际情况,除非你上升到450英里以上,那里一群地球观察卫星正在将它们的照相机对准墨西哥湾,并将它们发现的情况反馈回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对飓风袭击后发回的第一批照片进行研究.他们对所见的景象感到震惊。整座整座的岛屿荡然无存,海岸湿地支离破碎.不堪一击而决口的大堤周圆到处都是一片片黑色的水块。
当然,新奥尔良过去也经常或多或少地被水淹。它地处一个平均低于海平面9英尺的凹地,庞恪特雷恩湖在北,密西西比河在南,墨西哥湾正对其门户。在最好的情况下,要使这样一个地方不进水都是令城市规划者极其难办的事,但新奥尔良的情况从来就不理想:该市是建在世界上一个最容易发生飓风的地区的中央。圣路易斯大学的科学家蒂莫西·库斯基说:“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新奥尔良希望成为一个湖。”很明显,该城市已经如愿以偿。
这就必然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新奥尔良是如此危险的地方.那么我们在那里到底干了什么?浸水的土壤,不断受到侵蚀的海岸线,说来就来的风暴.所有这一切使整个地区本来就岌岌可危,即便没有人类的干预。我们在那里的开发程度越高,情况就越精,我们蚕食了为大地补充淤泥的自然的河道和湿地,开采了支撑看地表的石油和其他地下资源。现在,专家警告说,由于温室气体使全球温度上升,我们正在制造更多的破坏性更大的飓风,它们只消一击就能毁灭一个城市。
墨西哥湾地区的城市一直是潜在的危险地区,但它们同时也是金矿——不冻的天然良港,这种极好的地理位置使它们能稳获往来于一条世界最重要的水路——密西西比河——的船只带来的收益。此外还有大量海湾地区的产品,其中包括占全美近30%的石油,20%的天然气,还有全美第三大渔场。因此,很明显——正如许多人已指出的那样,即使新奥尔良彻底被毁,我们也必须在它的基础上重建。 飓风的运动需要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旋风,它要在温暖的海水与它上空较冷的气流之间旋转。除此而外,飓风似乎对气候的变化更敏感,因为温暖的海水是驱动风暴的燃料。墨西哥湾具备了所有这些因素,所以它的城镇就经常遭到飓风袭击。
地质条件则使情况变得更糟。墨西哥湾的土地又软又湿,大部分由河流和周期性洪水的淤泥长期沉积而成,大水退去,淤泥仍在,而且越积越重,最终在其自身的重量下逐渐下沉。防止陆地完全下沉的唯一逢径是让土壤在每一次洪水后补充淤泥。但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结果恰恰相反,我们将新奥尔良围起来,让密西西比河改道,使它在这个城市外面流淌,实际阻断了淤泥的补充。
除了听任不能得到补充的海岸湿地继续下沉之外.这种做法最终将会把仍然存在的湿地统统消灭,海水越浸越深,导致有助水土保持的植被灭绝。隔绝了自然的洪水,也造成丁墨西哥湾沿岸保护海岸的岛屿下沉。
墨西哥湾繁忙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也扮演了负面角色。一项研究发现.墨西哥湾湿地消失得最多的时期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最盛的时期。休斯敦的下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
当新奥尔良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它的当务之急就是修复大堤。与修复人工屏障同等重要的是归还自然的屏障——在城市周围消失的起保护作用的湿地。以下对“即使新奥尔良彻底被毁,我们也必须在它的基础上重建
”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奥尔良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全美国第三大渔场。 |
B.新奥尔良有占整个美国近30%的石油与20%的天然气。 |
C.新奥尔良有天然良港,能稳定地获得由密西西比河运输带来的收益。 |
D.新奥尔良地底下埋藏有丰富的金矿。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乘坐直升机或“空军一号”上升到450英里以上,就能够清楚地了解飓风“卡特里娜”对墨西哥湾的惩罚。 |
B.防止墨西哥湾的陆地完全下沉的最主要途径是让土壤在每一![]() |
C.休斯敦的下沉完全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开采。 |
D.将新臭尔良围起来,让密西西比河改道的做法最终将把湿地统统消灭.使植被灭绝。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暖的海水既使地处墨西哥湾地区的新奥尔良拥有不冻的天然良港,也让该地区成为最容易发生飓风的地区。 |
B.密西西比河的洪水越来越多,洪水的冲刷导致墨西哥湾沿岸的岛屿下沉,失去了对海岸的保护作用。 |
C.如果新奥尔良的防洪堤足够坚固,如果不让密西西比河改道,那么这次“卡特里娜”飓风将不可能对新奥尔良造成灾难。 |
D.新奥尔良的土地都由河流和周期性洪水的淤泥长期沉积而成,淤泥在自身的重量下逐渐下沉,这是它平均低于海平面9英尺的原因。 |
新奥尔良不堪一击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其要点。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小题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个词还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纳西话叫香格里;拉,只是词的后缀,中甸一带康巴藏民族称它香巴拉。它开始被世人关注,是缘于一位俄国导演1937年拍的电影《被遗忘的王国》。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它激起了世人寻梦的热情,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个名字: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者·洛克。
洛克1884年出生于维也纳,1905年去美国求学。1922年他以植物学教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从此他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从事纳西族民风、民俗、文化、宗教研究。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险家不同,洛克对他的考察对象不只是充满好奇,更没有白种人的偏见和野心,而是充满感情。他有过“与我的纳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诺言,并带着偏爱,称纳西人是“纯朴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含意。
人们通常把美好的地方都比做世外桃源,可见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抱有怀疑。人们说世外桃源,就是说世上没有,这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世外”,可以理解成人类还没有实现的思想,若说哪里是世外桃源,就是说哪里已接近或实现了理想的蓝图,那它其实就是世上的桃源了。一旦回到世上,就是人类的势力范围了。那么世上桃源还可以叫做世外桃源吗?或者说世上可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吗?
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进在通往理想境界的路上。什么时候,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做到和那里的自然风光一样美丽,“恢复人和大自然之间和谐一致的关系”了,什么时候可以说它真是,或接近香格里拉了。
到那时香格里拉的词又应该发生变化,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可以把它译做世上桃源。作者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含意是什么?
(2)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的含意是什么?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请根据文意写出“偏见”的含意。
这篇散文中,(1)为什么作者认为“世外桃源”的说法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2)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思想境界?
阅读下列两个现代文语段,按要求回答小题
夏天的清晨,薄雾飘荡的乡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的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边,轻轻地汲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的鲜红的双颊……
秋天,到处是红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明灭闪烁。
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
……
生平到过不少名山大川,但在我的脑子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了断续的笛声……
——《祖国山川颂》(节选)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玛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肖邦故园》(节选)两篇文章,都描写了四季景物的特点,请根据文章景物描写的内容,简要概括各自四季景物特点。
(1)《祖国山川颂》
春天特点
夏天特点
秋天特点
冬天特点
(2)《肖邦故园》
春天特点
夏天特点
秋天特点
冬天特点“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请结合文中描写的四季景物特点,看看景物是如何与音乐般配的。
下列对这两个文段内容和形式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祖国山川颂》一文,作者感情饱满充沛,以铺叙和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自由洒脱地描绘祖国秀丽多姿的景色,充分体现了“颂”这种文体的特色。 |
B.《肖邦故园》一文语言清丽优美,感情真挚绵远。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首首格调铿锵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浓烈具有异国情调的田园风景画。 |
C.两篇课文描写四季的景致,都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去描写,这样整体上能给读者一种直观、立体、综合的阅读感觉,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
D.《肖邦故园》中,作者写冬天的风雪与寂静,是为了衬托肖邦生时的孤寂,更突出了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悲哀。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总理县长唐绍仪
总理是指国家内阁总理,县长是指广东省中山县的县长,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先做总理,后当县长,两个职位之中,官小的比官大的干得更有兴致,此公就是唐绍仪。
唐绍仪本是农家子,按道理很难出头,可是人家命好,赶上了曾国藩派容闳组织的幼童公派留学美国。大江南北,士绅人家子弟打死也不肯去,最后不得不便宜了风气已开的广东人,唐绍仪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叫詹天佑。
幼童留学事业后来因国内顽固派的反对而提前中断,回国的唐绍仪好一段时间都郁郁不得志,有幸的是,很快他就跟袁世凯结识,从此成为袁的智囊之一。晚清最后十几年,唐这种有着几乎是最早的留洋经历的人物特别吃香,又加上袁世凯的援引,唐逐渐窜升为方面大员,成为晚清的重要人物。
辛亥革命起,随着袁世凯的复出,唐绍仪被委以重任,担任南北谈判代表;谈判成功,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出任民国的第一任内阁总理。我们知道,当初孙中山当大总统的时候,采用的是美国的总统制,不设总理,由总统直接统辖内阁。在交权前夕,为了限制袁世凯,临时起意把政府改成内阁制。显然,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可能入其彀中。这样一来,唐绍仪这个内阁总理注定是要不讨好。可悲的是,受过美国教育的唐绍仪,当时却并不明白自己的命运,反而很认真地要负起责任内阁的责任来。结果不问可知,不仅责任内阁搞不下去,袁唐之间多年的交情也完了,唐绍仪只得不告而别,悄然失踪,从此离开了政治舞台。其时,在辛亥革命的第二年。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唐绍仪基本上变成了政坛的点缀和看客,看人起高楼,看人屋宇塌,多数时间在家乡隐居。直到1931年,国门上的五色旗已经换了青天白日旗若干年后,蛰居多年的他突然拇指大动,出任起家乡香山县(时已改为中山县)的县长。古稀之年的唐绍仪做起七品芝麻官来,跟当年做巡抚、尚书和总理一样,雄图大志,有板有眼,绝不糊弄。在不到四年的功夫里,他四处化缘,修马路,建医院,把自家的花园改建成城市公园,对市民开放,甚至还野心勃勃地想在中山县的海岸上建成一个大海港。至今中山还流传着他的逸事,说他修马路的时候,碰到土地公公挡路,民工不敢动,他就用手杖敲敲土地公的头,然后让民工下手。马路修好之后,下水道的井盖老是被偷,于是他下令在井盖上铸上“盗买与盗卖,均罚五十元;报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赏”字样,后来就没有人偷了。
唐绍仪以做过总理的身份去当县长,在民国时期好像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倒是中共建国后,此事入了毛泽东的法眼,他几次公开引用这个例子,教育干部要能上能下。其实,跟今天我们通常的看法不一样,当年的唐绍仪,并不会认为以做过高官的身份再当芝麻官,是屈尊。实际,唐绍仪晚年一直是在家乡做乡绅,出作县长,不过是乡绅为自己家乡做事的一种特殊形式,他只是在做事,或者比较方便地做事,算不上是做官。在那个年代或者更早,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多的,风是退休回家的士大夫,总要为桑梓谋点福利,否则就不配做乡绅。尽管唐绍仪喝过洋墨水,但毕竟没有脱出传统士大夫的积习,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选自张鸣《历史的坏脾气》)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唐绍仪赶上了曾国藩派闳组织幼童公派留学美国的机遇,是因为他出身农家,又是广东人,所以运气好。 |
B.唐绍仪能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离不开袁世凯的赏识与大力援引;后来绝交,主要是唐不识时务。 |
C.唐绍仪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不久,就基本宣告其政治生涯的结束,是因为他有雄图大志,对责任内阁太负责任。 |
D.唐绍仪晚年在家乡香山县的一系列造福于民的措施,既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 |
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E.传记通过对庸绍仪先任总理后任县长的经历叙述,表现了他对事业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外文化对人的巨大影响和民国时期多元性的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社会现象。辛亥革命前后.唐绍仪在政坛上有哪些建树?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6分)
晚年,唐绍仪在哪些方面造福乡里?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6分)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唐绍仪悄然还乡,不为做官,只图做事,为桑梓谋福利,并不是他留学外国时改变了思想,而是他身上固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积习。请你结合另一位历史人物,对这一观点进行探究。(8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超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晨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选自《2008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期望,同是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了“感受爱”的重要。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
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何时有酒,谁也说不清,《诗经》中就有“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之句。中国的人工谷物造酒起源于何时?一直是史学上争论的话题。而对山西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文物佐证。
杏花村遗址在杏花镇东楼村东北方向,其堆积形成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其中属于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出土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质罐、盆、瓶、壶、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小口尖底瓮。酿酒专家包启安先生指出:“小口尖底瓮实际上是酿酒发酵容器,原始先民在小口尖底瓮中利用谷物发酵成酒,然后澄清、饮用。”小口尖底瓮不仅我国有,古埃及酿造麦酒(啤酒)或葡萄酒时,也使用过与我国出土的同型的小口尖底瓮。包启安认为:“‘酒’字是酿酒容器的象征,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的‘酒’字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是最早的酿酒容器的有力证明。”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真是无独有偶。
古时酿酒追求一个“清”字,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定名为“汾清酒”,可见它在当时造“清”的程度和质量水平之高。汾酒以“清酒”的技术革新一举成名之后,又在工艺上有了大的突破。从隋、唐、宋、辽、金一直到元代,一种使用“干和”工艺酿造的汾酒,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干酿酒”,连续800年称雄酒坛。那么“干和”到底是什么样的酿酒工艺呢?
“干和”酿造工艺选用优质高粱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为糖化发酵剂。蒸米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将饭捣烂冷却,加曲进行糖化,浸泡数十天。压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后,再加入高梁米、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然后将第一次酒液加入第二次糖化醅中,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进行两次发酵、蒸馏。形成了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的最新工艺,这也就是现代汾酒工艺的雏形。
此法所得之酒,清澈如冰、醇香甘洌无比,名传遐迩。来村品尝者络绎不绝,每在酒后都为此酒议名。因干和入瓮的独特酿造技术而定名为“干和” ,又叫“干酿”、“干酢”。从此“干和”汾酒遂成为朝廷贡酒,驰名全国。下列不能成为我国人工谷物造酒大约起源于6000年前证据的一项是()
A.杏花村遗址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器物,大约产生于6000年前。 |
B.杏花村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有陶质罐、盆、瓶、壶、刀这些生活用具。 |
C.杏花村遗址还出土了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器物小口尖底瓮。 |
D.“酒”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字形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 |
从原文看,下列对于“干和”酿造工艺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工艺,是汾酒从隋、唐、宋、辽、金到元代连续800年一直都在使用的,汾酒在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和“干酿酒”。 |
B.该工艺,第一步是选用优质原料蒸成饭,蒸饭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然后将饭捣烂冷却,再加曲糖化,浸泡。 |
C.该工艺,第二步是在第一次压榨取得的酒液中,再加入原料,然后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 |
D.该工艺,第三步是在第二次糖化醅中加入第一次酒液,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再进行两次发酵、蒸馏。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村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就开始酿酒,可见这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工谷物酿酒的发源地。 |
B.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说明古代巴比伦酿酒时,也使用过小口尖底瓮。 |
C.古时酿汾酒以“清”著称,“干和”是在“清酒”的基础上发展与提高的,酿造工艺又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 |
D.现代汾酒工艺,就是在“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这一古代“干和”酿酒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