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钱伟长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秉着在当时“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提出五项科学计划:原子能、航天导弹,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计划遭到了数学、物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约400来名知名学者的反对。但钱伟长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周总理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伟长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叔父钱穆接济钱伟长继续上学,主要是因为血缘关系。如果不接济,伦理上说不过去。
B.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弃文从理,是因为他认为国家科学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学理更能直接为国效力。
C.本文的传主是钱伟长,可是在第10段中介绍其科研成果时,提到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这属于作者选材不当,应予删除。
D.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里收录钱伟长的论文,使钱伟长一举成名。钱伟长能在短期内取得这样的成就,“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是关键因素。

E.“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中的“最终”表现了钱伟长面对国外优越条件曾经犹豫不决,这不符合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为什么当时与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会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请简要分析。
(3)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原因是什么?请概述。
(4)有人说钱伟长的“五项科学计划”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观情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现、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入点。
(选自《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21日24 版,有删改)
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极力规避现实,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从根本上看,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是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其出发点仍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4分)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写出了她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写出了她的性格特征。
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6分)
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6分)
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点赏析。(6分)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3分)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3分)

现代文阅读
“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
“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早就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早该这样了,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
然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爱国不分先后,入市不分早晚。只要是认识到了过失,随时想起来改正都是可喜的,及时的。
下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啥叫“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乎,有经典说法:从“四书”“五经”开始。
然而,从“五四”以来,孔孟之道已经被批了几次,以“五四”和“文革”最为代表,以“文革”为甚。经书的权威性被动摇不说,让孩子们读四书五经,就算是白话文翻译版本也令人担忧,这种学法能否持久和见效?
换句话说,“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比如“出世”还是“入世”。
再换句话说,文化传统柳暗花明,轨迹迂回迥异,也让人无所适从。比如,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比如荆轲和田横五百士,还有高山流水之类的故事,恐怕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中国人已经变得唯唯诺诺。
话说起来太长,这里想说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是一种学法,平民百姓和孩子又是一种学法。比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精华的东西,就是成语典故。一半以上的成语故事来自春秋时期,可见,那个时期的民族智慧是多么辉煌啊!
“成语”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就其故事的浅显性而言适合儿童,而其中的哲理却属于成人读物。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或者说,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在成语中早已高瞻远瞩了。比如“指鹿为马”,如今的下属在领导面前,几乎时刻都要指鹿为马,看领导脸色行事,唯领导马首是瞻。
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五十步笑百步”。其道理之浅显,可谓妇孺皆知,但即便是社会阅历丰富,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不断地重复这些浅显的错误。因此,就做人道理而言,即便是文盲,熟读成语故事也能成为人生大师。
所谓的国学,未必就是儒学,就中国成语的博大精深而言,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诸子百家还有孙子兵法之类的都来源于春秋时代伟大的圣人管仲。管子的思想也并不能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倒是当孔孟之道的祖师爷还是绰绰有余的。
简而言之,国学典籍浩繁、博大精深,让孩子们记住“成语”两个字就可以了。
下列不属于“‘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的一项论据()

A.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而“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
B.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
C.“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
D.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

下列解释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成语”富含哲理,但却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它应该属于成人读物。
B.“井底之蛙”和“五十步笑百步”这两个成语道理浅显,可即便是社会阅历丰富,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常常使用错误。
C.即便是文盲,熟读成语故事也能成为文学大师。
D.诸子百家还有孙子兵法之类的都来源于春秋时代伟大的圣人管仲,管子的思想可以作为“国学”的一部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说明日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方面远远胜过中国。
B.同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与平民百姓和孩子学法是不一样的。
C.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预见了现在的很多事情,比如四川地震,三峡改造等。
D.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不断地重复这些浅显的错误,这反映出国民学习成语知识态度极不认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福气
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而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的日子是很穷的。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嚓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嚓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些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喀嚓”一声。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从刘二小时候起,妈妈就反复告诉他“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她是有意识地激励儿子从小要立志,长大了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B.“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刘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C.刘二吃了十几年福饺子,直到23岁才知道真相,他始终相信吃了有硬币的饺子会获得福气,自己一个人过年,还是要吃这种饺子。
D.小说通过丰富细致的描写表现了母爱的主题 ,刘二从母亲的肯定中获得了有益的心理暗示,自强不息,取得了人生的成就。

E.小说结尾,村里人感慨刘二真是好福气,一则照应了题意,二则表达了大家对他有一位好母亲和事业取得成功的羡慕之情。
“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有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
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举两例简要分析。
答:
有人说,小说在刘二发现母亲捏饺子的情节后便可以结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简述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影视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然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要求把收视率、票房率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导向。影视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类型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部主任米契尔·丹曾指出,如果依照收视率方面的竞争情况来判定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那么3/4以上的新节目注定要失败。这表明,审美品味的创新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电影电视节目都倾向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电视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为此,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几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
在这种世界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影视圈也呈现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类型化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如《牵手》、《围城》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电视剧太少,而类型化、雷同化的电视剧居多,审美情调单一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青少年题材、工业题材、部队题材等反映边缘领域的电视作品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影视审美类型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改善。(节选自《文化审美品位》)
下列有关影视作品“类型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商业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B.所谓类型化,就是电影电视节目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C.影视作品只要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就说明它满足了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就属于类型化作品。
D.影视作品类型化就是在审美品味方面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

下列有关影视作品类型化成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
B.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C.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影视作品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D.影视作品类型化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

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好莱坞成功经验证明,影视作品类型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B.中国影视业应多关注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影视制作应多样化,这才是中国影视发展的正确道路。
C.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获得理想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这说明观众审美情趣不高。
D.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说明类型化的影视作品没有存在的合理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