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
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而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A.林地 | B.灌丛草地 | C.建设用地 | D.裸岩地 |
当日均温度稳定上升到10°C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能活跃生长,把≥10°C持续期内的日均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读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图10),回答22—23题。有关我国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带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
B.暖温带内各地的活动积温都相同 |
C.温度带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 |
D.亚热带可进一步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
积温条件会影响区域()
A.粮食作物熟制 | B.科技发展水平 |
C.农作物种类 | D.水旱灾害分布 |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件,造成严重海洋污染,有关专家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读墨西哥海域示意图(图9),回答19—21题。可能使浮油“侵入”大西洋,漂向欧洲沿海的洋流是()
A.墨西哥湾暖流 | B.阿拉斯加暖流 |
C.加利福尼亚寒流 | D.北大西洋暖流 |
石油污染对墨西哥湾沿岸产生的影响有()
A.引发赤潮 | B.旅游业遭受打击 |
C.降水增多 | D.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
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
A.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 B.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
C.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 D.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
右图为 40°N 附近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平面以下地层示意图。读图完成 35~36 题。如图所示时间, A 河流域
A.正值炎热干燥季节 | B.盛行西北风 |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D.山麓落叶阔叶林枝紧叶茂 |
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斜成谷 | B.① 处可能找到石油 |
C.③处可能形成变质岩 | D.② 处比①处更易被侵蚀 |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同学绘制的反映“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读图回答33-34题。下列四幅图中,绘制正确的有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有
A.城市植被覆盖率高 | B.城市人为排放热量多 |
C.城市降水量少 | D.城市建筑密度大 |
下图为“某大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31~32 题。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和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
B.① 地地下有可能找到地下水 |
C.地质基础很不稳定 |
D.从甲到乙地层形成年代越来越老 |
若在图中乙处修建水库,则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A.使河流下游径流变化减小 |
B.河口滩涂面积增速变缓 |
C.库区周围土地盐碱化严重 |
D.下游淤湖泊萎缩,盐度升高,生态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