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
A.“春秋大一统” |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D.“仁政” |
“九月三十日,日军混成第十五旅团占领代县。阎锡山令平型关及内长城线中国军队全线撤退,并命令王靖国第十九军守崞县,姜玉贞第一九六旅守原平,以掩护中国军队在忻口布防。阎锡山行营转移至五台县。”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从1920年到1936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中,近代工矿业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10.8%。其原因主要是()
A.相对和平的国内环境 |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C.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 |
D.官僚资本发展的促进作用 |
《蒋总统集》记载,某一时期“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此时期国民党成分的变化反映出()
A.国共实现了党内合作 |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知识分子的进一步觉醒 |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
A.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 |
B.由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领导 |
C.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
D.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辫发之争”()
A.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
B.体现了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是不同类型文明冲突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