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什么?对“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寒风中令人落泪的等待
曾颖
假期我回老家,听文友钟老师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川西的冬天虽不至于冻掉鼻子耳朵,但因为盆地天色阴沉空气湿润,让人觉得更加萧瑟冰凉,心理上的主观温度比客观的环境温度低得多。
在阴冷如黑白画片的集市中,钟老师看到一个让他心情更难受的画面——三思桥边上,一个身高不足一米的孩子,浑身颤抖地蹲在桥头上,河道上的风,使他努力将原本已很小的身子蜷得更紧,但他仍没挪地方,因为只有这个风口没人来和他抢,别的背风的地方,卖菜人们早已挤成团了,他根本没实力插进去。
他可能算整个集市上最小的生意人,无论是身材还是生意的规模,一张旧报纸做成的小摊上整齐地放着四把猪鬃刷,五把土豆刮皮器和几把白色泡沫的灯草,这玩意早年点菜油灯时可以用来做灯芯,现在则只能在偏方中当药引子,最多值五角钱一把,猪鬃刷和刮皮器,市场价两元一把,整个小摊加完值不了二十元钱。
看着小孩冻得鼻涕长淌,钟老师动了恻隐之心,上前明知故问地和他谈起价钱来,他一张嘴,发出的声音却是一个低沉而沙哑的成年人,这才明白,他其实是一个侏儒,这让钟老师的同情心如火堆里浇了酒一般腾地升了起来。
可能是理睬的人并不多,侏儒对难得来搭讪的主顾很热情,甚至兜根倒底讲了他货物的来源和卖了钱的去处。他说:刷子是一元钱一把批发来的,刮皮器也是,灯草是姥姥摘的,他每天卖四五把,就能赚几元钱,买米买菜是够的,如果生意好,还会买点酒和肉……
他的语气平静而知足,反而让听者有动容落泪的感觉。钟老师觉得自己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于是从口袋中摸出五元钱来,放到摊上。
侏儒很高兴,说:你买哪样?
钟老师没打算要他的货,因为所有东西都用不上。
侏儒说:这样吧,每样拿一个,我……我没钱找你。
他的样子局促不安,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
钟老师说:好吧,就一样一个,只是我这阵去朋友家,拎着不方便,先存在这,等回来再说。
他的想法,是放下钱,来个金蝉脱壳,悄悄溜掉。
侏儒说:好吧,我等你!
钟老师只把这句话当成了平素听到过的千千万万句客套话一样,没有当回事,就去忙活自己的事情,很快忘记了这件事。
直到下午,他吃完晚饭上街去办事,路过三思桥时,那一幕画面让他震惊了:菜市所有的人都散了,那个侏儒还呆在那里,只是往风小的地方挪了几步,小摊上的东西只剩他点名要的三样,风把地上的报纸刮得有气无力地响。
天色已暗,侏儒蹲在那里啃一个烤白薯,旁边卖烤白薯的人说:别等了,人家不会来了,他肯定是想接济你的。
侏儒说:人家说要来,可能有啥事。我又不是讨口子,怎么能要人家接济呢?
他们的对话声音不大,但钟老师觉得自己耳鼓发痛。他冲上前,对侏儒说:兄弟,不好意思,我差点把这事给忘了,害得你在这等了五六个小时,对不起,对不起!
侏儒把用草绳拴好的货物交给他,艰难地起身,活动活动筋骨,说:没啥,今天生意还好,我可以买二两卤猪头喝二两酒了,肚子还真饿了。
说这话,他捡起旁边的木棒,撑着咚咚咚地走了,那木棒声,由近及远,由轻至重……
由轻至重?
是!由轻至重!
钟老师说这话时,脸色凝重。
钟老师为什么“觉得自己应该为他做点什么”?
品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
那一幕画面让他震惊了:菜市所有的人都散了,那个侏儒还呆在那里,只是往风小的地方挪了几步,小摊上的东西只剩下他点名要的三样,风把地上的报纸刮得有气无力地响。
文中的侏儒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情节作具体说明。
文章结尾处:“钟老师说这话时,脸色凝重。”细读全文,说说钟老师凝重的脸色包含哪些丰富的情感。

酸碱食品与健康
①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②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③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碱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④总的来说,鱼、肉、海鲜、精密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⑥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⑦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品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能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下面对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地一项是()

A.介绍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 B.酸碱食品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C.人体能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 D.酸性体质会导致多种疾病。

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可是人体的血液呈中性偏碱状态。
B.柠檬虽然很酸,但是它是碱性食品。
C.维持人体体液酸碱平衡主要靠人体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骨骼。
D.维持身体健康不能完全靠人体自身的平衡系统。

根据文本介绍的知识,下面说法或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你发现妈妈每天晚餐时都要吃一个西红柿,感到很奇怪,妈妈解释说:“因为妈妈想给自己的身体补充一些酸性食物。”
B.你发现晚餐餐桌上尽是鱼肉海鲜,奶奶解释说:“你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多吃这些食物。”
C.你因为牙疼去看病,医生诊断为龋齿,并指着你手上的一罐可乐说:“一定要少喝碳酸饮料。”
D.同学很奇怪你吃盒饭时只吃菜不吃饭,你说:“我只爱吃泰国香米煮的饭,因为那种精米特别香。”

百合献谁
刘心武
看芭蕾舞剧《天鹅湖》,用望远镜细观台上,不是紧盯着王子和白天鹅,而是逐个地扫描那些配舞的天鹅,除了“三大天鹅”、“四小天鹅”外,还有若干毫不能令观众特别瞩目的“众天鹅”,而在她们当中,当舞姿“凝固”时,也还有排在前列与隐在后面的区别,于是从望远镜中注意到,在最后面,一位天鹅双腿优雅地分立,头颈微偏,双手兰花般交错于翘起的裙裾上,身影与其他天鹅同样的美丽,在耐心地作为暗景中的“绿叶”,以衬托主角王子与白天鹅在追光中的“红花”怒绽。随着舞曲的流动,众天鹅也开始缓缓变换姿势,于是我从望远镜中,清晰地看到排列在最后的天鹅的细部,她的眉目,精心化妆后依然掩饰不了岁月的风霜,转动时,显露出锐瘦的锁骨,以及背后同样“锋利”的肩胛;可是,她虽隐于最后,却也满脸凄恻,浑身是戏。乐音陡变,众天鹅如风中白莲般翕合旋舞,转瞬间,我已不能再找到那位资深的舞娘……
我的思绪,飘出了《天鹅湖》,飘出了王子与白天鹅悲欢离合的故事。我在猜想,那位资深的舞娘,她有着怎样的个人命运?当年她献身芭蕾这一“残酷的艺术”,不惜脚趾流血,苦练虚脱,一定怀着充当舞台追光下的白天鹅的美梦,她曾圆过这个梦吗?也许,若干年前,她确曾是众星所捧的那个“月”,可是,时光无情,后生可畏,她渐渐地,先是让出白天鹅这个主角,再让出“三大天鹅”之一的位置,在演出的说明书上,从“挂头牌”,到名字列于后面,到隐入于“本院演员”的模糊概念中……也许,更残酷的是,她竟从未跳过主角,终其一生,也只是充当“绿叶”,并且总在“亮相”时,隐于最后一列,双手兰花般交错予翘起的裙裾上……每当那个时刻,她都能化入剧情之中,而不“走神”于自身命运的吟唱么?
给整台演出所献的花篮,虽然也含有她的一份,但那整把的鲜花,是只献给主角的。我心中有个冲动,演出结束后,单给她,这资深的舞娘,献上一大束丰满的百合花。我把望远镜递给旁座的朋友,请他注意那位宛转于舞台暗区的资深舞娘,他先是莫名惊诧:“看她作甚?”及至看清了,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什么劲儿么!”我接过他递回的望远镜,觉得透心地凉,不是朋友错了,不能怪他刻薄,甚至于,他那真实的直觉与非功利的直率,恰恰道破了人生、人性、人际的某些底蕴。可是我想哭,不独为那资深舞娘,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出了剧场,花亭还在营业,我买下了一大束昂贵的百合花,紧紧地拥在自己胸前……
注:①资深:资历深,资格老。
联系上下文,回到下面问题。
(1)第一段中,资深舞娘的舞技如何?她在舞台上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中,对资深舞娘,作者“猜想”了她有怎样的命运和追求?
第三段末“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句蕴含了作者什么的愿望?
上文画线的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本文的标题是《百合献谁》,“我”打算把百合献给资深舞娘,那你认为百合还应献给谁,为什么?

且说文人书法
孙 鹤
①文人书法的价值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之外的文人气象与寄托。
②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所谓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造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探知中国人文精神的通衢,书法恰恰是在这些学问的蕴含之中,才滋长出那份隽永蕴藉的内涵,拥有了那份独特的被陈师曾称为“高尚意趣”的“文人气”。而这“文人气”,在单纯的书法领域之内无论如何勤苦用功都无法获得。即便是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因西学东渐,中国学术开始了学科分化,书法也始终被包括在人文学科之中,与文史哲等传统学科为一体,从而使民国书法不失那份笔墨之外的寄托;尽管有了治一种专门之学足可名家的现代学术理念,但晚清时期的一流学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仍然走传统治学理念的通人通才之路,尤其是康、梁对于书法的实践和理论导向,更是一时间成为了引领时代风尚的标杆。
③如今学科细化,书法成为艺术学之下的一门独立学科,但却更多地讲究技巧与造型,与传统学术的训练与养成关涉不深,且渐行渐远。孰不知书法的支撑点有两个:一为技术,二为境界。前者很重要,它保证了法度的确立;而后者则是决定书法艺术精神高度的因素,它展示人的灵魂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它超越于技术之上,是决定书法品质中那一层形而上意义的更加重要的因素。王羲之《兰亭序》书于逸气满怀、兴味酣浓之时,其胸中快意与淡淡的伤感倾泻淋漓;颜真卿《祭侄文稿》书于□□□□、□□□□之时,其胸中失去亲人之痛与对叛匪逆贼之恨交织奔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于人生失意凄苦、生死难测之时,其胸中孤寂绝望的悲观与难卜未来的抑郁,从深沉低吟到放声倾诉,恸彻心扉。这些墨迹的完成均没有形式设计之反复推敲与深思熟虑,一篇即兴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书诗文,却成了书法史上的盖世华章,原因何在?只有一个答案:情动难耐之刻,书于必书之时。因此,我们理解了陈师曾的话:“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④学科细化,不唯书法在失去旧学的基础后大伤其神,也使绝大多数从事传统学术研究的学问家远离了书法,更谈不上如康、梁般做到学人引领书法。他们凭借专业研究的著述完全能够满足职业和业绩的考核需要,何劳染指书法而费多余之功呢?
⑤当代书法更多的是“为人”,而文人书法则是“为己”。“为人”必不自由,无自由便无自在;“为人”必定入世,入世便无清雅;“为人”无需真情,无真情便无蕴藉。
⑥文人书法是国学素养的体现,其要素在于学人的人格理想、学识积淀、才华禀赋、精神境界的综合与升华。而这些不可或缺的要素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绝无捷径,只有举毕生心力沉潜为学,韬光养晦,方能养就书法“之中”那一重“文人之性质”、“文人之趣味”,以及书法“之外”那一重“文人之感想”的可贵品质。
(选自2012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需要传统学问来滋养。
B.因为近代中国学术开始了学科分化,晚清的一流学人远离书法。
C.书法的支撑点技术与境界的关系是:技术很重要,境界是辅助。
D.出于职业和切身利益的考虑,从事传统学术研究的学问家已不学书法。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1)根据上下文语境,请在第③段中的两处空格填上恰当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
(2)第③段中所说的“一篇即兴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书诗文”,都是在怎样相同的情境下创作而成的?
(3)导致当前书法创作缺乏“文人气”作品状况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脑袋大更聪明?
①大脑越大,脑细胞就越多,人不就越聪明吗?一些科学家以此解释为何人类比近亲黑猩猩要更聪明;然而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却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倘若大脑越大动物就越聪明,为何大象没有展现出高于人类的智慧?
②众所周知,神经细胞是实现大脑功能的主要部分,大脑尺寸影响智商这个观点的核心就在于此。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的大脑功能就会受损,甚至会引发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③然而神经细胞虽然重要,却只占大脑约10%,剩余的大多由胶质细胞组成。以往人们以为这些细胞只是起填充的作用,但最近许多研究都表明它们在传递信息的能力上虽不及神经细胞,却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加州大学的戴蒙德教授在1985年对爱因斯坦大脑的分析指出其大脑中胶质细胞的数量就多于常人。
④来自英格兰的科学家埃姆斯与格兰特分离出小鼠突触(即不同神经细胞相连的节点)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651条基因,并在另外18种生物中寻找这些基因。他们发现随生物的复杂程度提升,这些基因的数量也有所提高。与人相比,小鼠、猩猩等哺乳动物这些基因数量大约只减少了5%;斑马鱼、爪蟾等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其基因数量则只有人的大约90%;而果蝇,蜜蜂等非脊椎动物的这些基因更只有人的一半左右。
⑤这意味着高等生物单个突触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强。如果再考虑不同大脑尺寸带来的突触绝对数量的差别,就能解释为什么有时脑袋大的生物聪明,有时脑袋大的生物并不一定聪明了。打个形象的比方,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电脑中的处理器,尺寸决定了处理器的数量。大脑越大,处理器就越多。但这些处理器的性能却天差地别,如果说人类的处理器是当下最新产品的级别,那么那些鱼类、昆虫的处理器或许只有10年或者20年前处理器的性能了。
⑥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768字)
(选自科学松鼠会博文,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科学家认为人类比黑猩猩更聪明的原因是人类的大脑比黑猩猩大,脑细胞更多。
B.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脑功能就会受损,就会患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C.人脑中胶质细胞只是起填充大脑的作用,并不能像神经细胞那样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D.随生物复杂程度提升,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基因越多,单个突触传递信息能力越强。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脑袋大更聪明?”起提出疑问、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并非本文的结论。
B.用“对爱因斯坦大脑分析”的例子说明占人脑90%的胶质细胞也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C.把斑马鱼与果蝇传递信息的基因数量作比较,说明果蝇的大脑比斑马鱼的脑更聪明。
D.“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是电脑中的处理器”,用打比方说明突触在大脑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文理论,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完成对第①段提到的两个现象的解释。
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