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雇了和我同船来的一位青年担任我的翻译。他是拉格奈格人,但在马尔多纳达住过几年,所以精通两地语言。凭借他的帮助,我可以同前来看我的那些人进行交谈,不过谈话内容只限于他们提问我回答。
朝廷的文件在我们预算的时间内到了。那是一张传票,要求由十名骑兵把我连同我的随从押解特拉尔德拉格达布,或者叫特利尔德洛格德利布(就我记忆所及,这个字有两种读。我所有的随从就是那个做翻译的命苦的小伙子,还是经我劝说才答应帮我忙的。在我的请求下,我们俩一人弄到了一头骡子骑。一位信使早我们半天先出发了,他去报告国王我就要到了,请陛下规定一个日子和时辰,看看他什么时候高兴见我,好让我有幸去“舔他脚凳子跟前的尘土”。这是这个国家朝廷的规矩,不过我发现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因为我到达后两天被引见的时候,他们命令我趴在地上朝前爬,一边爬一边舔地板;但因为我是个外国人,他们倒注意事先将地板清理得干干净净,这样尘土的味道倒还不是很讨厌。不过,这是一种特殊的恩典,只有最高级的官员要求入宫时才能得到。不仅这样,要是被召见的人碰巧有几个有权有势的仇敌在朝,有时地板上还故意撒上尘土。我就看到过一位大臣满嘴尘土,等他爬到御座前规定的地点时,已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这也没有什么办,因为那些被召见的人如果当着国王陛下的面吐痰或抹嘴,就会被处以死刑。另外还有一种风俗,说实话我也不能完全赞同:如果国王想用一种温和宽大的方来处死一位贵族,他就下令在地板上撒上一种褐色的毒粉,舔到嘴里,二十四小时后毒发身亡。但是说句公道话,这位君王还是非常仁慈的,对巨子的性命相当爱护(这一点上,我很希望欧洲的君王都能向他学习)。为了他的荣誉,我一定要说一下:每次以这种方将人处死后,他都严令叫人将地板上有毒粉的地方洗刷干净,侍从们要是大意了,就会因惹恼了国王而受刑、我曾亲耳听他下令要把他的一个侍从鞭打一顿,因为有一次执行完刑,轮到他去叫人洗刷地板,他却故意不通知;这一玩忽职守,一位前途无量的贵族青年就在一次被召入宫时不幸中毒身亡了,而国王那时倒并没有打算要他的命。不过这位好君王非常宽厚,饶了那个可怜的侍从一顿鞭子,只要他保证,以后没有特别的命令,不许再干这样的事。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格列佛曾经漂流到许多不同的国家,以上文段是他在哪个国家的见闻和感受?请你把他到这个国家前后所发生的故事简要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选文段充分地突出了作者怎样的写作艺术风格?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然的抵达
张丽钧
①孩子,那一年,你还未必会写“目标”这两个字,却似乎突然明白了为何而活。仿佛是在呓语,又仿佛是在宣誓,你说:“我要当工程师!”天知道你小小的心究竟晓不晓得什么叫“工程师”,没准,你以为“工程师”就是一块可以吹得像气球一样大大的泡泡糖。但是,最初那一茎不经意的绿芽,在被父母千百次说笑着重复之后,竟成为了你羞赧地讲出的一株真正的梦想之树。
②我多次追问自己,莫非,不是你寻到了那个目标,而是那个目标寻到了你?或者,你们互相寻找,然后惊喜地拥有了对方?反正,那个目标开始小蛇一般明晃晃地跃动着,总诱着你的脚步向前。
③你怀疑过自己。你曾沮丧地说:“太多的人都比我优秀。”你老是巴望着自己的名字排在成绩单的第一位,然而,你的前面,总有几个名字在那里晃啊晃,拦住你,不让你遂愿。我说:“妈妈是做教师的,知道教育界有个著名的‘第10名现象’,就是说,在班级里排名第10名左右的孩子以后是最有出息的。别气馁,你要生出与竞争对手较量人生最终得分的雄心。”你又说:“妈妈,你和我爸爸都是学中文的,按照遗传学的原理,我似乎更适合学文科,可我偏偏选了理科。我觉得我好像是选错了。”我说:“其实,妈妈的理科学得棒着呢!妈妈一直为自己选择了文科后悔呢。现在好了,你成了妈妈最好的后悔药。”
④你于是微笑着前行,心儿的帆,鼓得满满。
⑤你寻梦寻得好辛苦。在万里之外的异国,我惊讶地发现你稚气未脱的眉宇间竟隐约有了一道只有母亲才能发现的细纹!我慌了。我问自己,这孩子究竟给自己的眉心施了怎样的压?须知,上万次的局部皮肤活动才能缔造一条皱纹啊!离别的时候,我郑重书写了《母亲至嘱16条》,令你贴于床头。其中一条,就是告诫你“不皱眉”的。我好怕在追梦途中,你被滑黠的窃贼窃走人生的快乐。我要你的眉梢永挑着欢笑。
⑥后来,你戴上了博士帽。你告诉我说,你是你们高中同学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我立刻想到了那张曾被你万分看重的成绩单。孩子,你看,这一回,到底是谁的名字,当仁不让地排到了第一位?
⑦ 再后来,你被允以可观的人生红利。你问我:“我到底该不该去拿呢?”我记得曾跟你说过,生命,有一种粗略的计分方式,那就是金钱占有的多寡。而今,你突然拥有了这种并不惹人反感的得分机会,我自然不该拦你。但是,孩子,与你进一步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相比,我建议你舍弃这红利,我宁愿看你在更靠近目标的地方,乘着风,去追梦。
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孩子,不要听信这样的话。相信吧,当你拥抱远方的时候,你就拥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只有卓异的耳朵,才可以听清远方的召唤;只有插翅的心灵,才可以饱览远方的胜境。
⑨有时候你也会惶惑,抱怨说你与自己的目标互相背弃了,懵懵懂懂,甚至南辕北辙。我想提醒你的是,那一年,我们一起攀登峨眉山,蜿蜒的山路,有一截,居然是往回走的。你叫了起来:“这离金顶不是越来越远了吗?”可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们在走过那一段非走不可的“冤枉路”之后,必然地攀上了更高的山峰。
⑩孩子,如今你已经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你的梦还远没有结束。那条明晃晃的小蛇,又在你前面跃动了吧?孩子,答应我,别拿自己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交换,别把目标兑成沉甸甸的金子,别怕目标在眼前的瞬间消失。只要你肯率先把一颗滚烫的心慨然交付远方,身体的抵达,是迟早的事。选自《河北教育》2013 9文中的孩子最终成为了真正的工程师,请在横线上用简洁的语句归纳出他是怎样一步步“抵达”梦想的。
①儿时,树立当工程师的最初梦想;②;
③;④;
⑤;⑥实现梦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请对文中第⑤节画线的句子作具体赏析。
我好怕在追梦途中,你被滑黠的窃贼窃走人生的快乐。我要你的眉梢永挑着欢笑。作者在第⑨节“提醒孩子”那年在攀登峨眉山时走“回头路”的那段经历,有什么用意?
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妈妈?
联系全文,请说说你对题目“必然的抵达”理解。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选自《胡适文化小品》,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略有改动。)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他为什么“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为什么死后却被认为是“有德行”的人,是“圆通大师”?
划线句子用了13个省略号。有同学说,用得太多了,不好。你的看法呢?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同情的眼神
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的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②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您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③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④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 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⑤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立即便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是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⑥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
⑦说完这些,那名骑手——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第②段中“打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第④段中骑手的“好奇心”是什么?
第⑤段中老人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是可信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第⑤段“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
第⑥段“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一句中“触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④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 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第①段中加点的“忍”字,说一说母亲忍受的是什么。
第③段中,写“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喜出望外,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第⑦段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文段中的描写内容简要说明。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凉的晨风中再赖一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经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我的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含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文章第①段引用歌谣有什么作用?(2分)
本文描写细腻,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在文末作者为什么却说吃过的诸多内容丰富、造型精美的粽子都比不上奶奶的粽子?(3分)
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内容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