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蓬勃兴起。在时代呼唤下,亚非拉各国作出了相应的回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为了“向西方寻求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
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②仿效欧洲改革行政
③学习西方改革军事 ④借鉴西方教育方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后,埃及
①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②确立了议会民主制
③建立了近代工业 ④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明治政府倡导“文明开化”,其作用是
A.提供了人才,淡化了忠君思想 | B.提供了人才,强调了忠君思想 |
C.淡化了教育,完善了教育体制 | D.建立基础教育体制,抛弃封建传统 |
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而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冈村宁次曾感慨:“日军有被城市吸引的恶癖……作战目标,计有运动的敌军及不动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线),而在中国战线上以城市为目标者最多。在鼓舞士气上这是最合适的……部队虽奉命负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这侧面反映出()
A.日军战败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战略的失误 |
B.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 |
C.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之中 |
D.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 |
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对此话的理解是()
A.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 B.认识到欧洲民主的局限 |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 D.个人自由与国家的不相容 |
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语法而不根据英语的法则。如“Just now have settee counter ,alla finishee ;you go, you please.”(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你要走就可以走了)。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 | 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 |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
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 | B.皇权曾一度削弱 |
C.内阁权力失控 | D.君主集权强化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表明()
A.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 B.提出了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
C.意识到心学遭遇困境 | D.主张对儒学体系进行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