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电视台新闻访谈日记者围绕“关注用工荒,破解招工难”话题,展开调查和采访。
[新闻采访]
为了探寻“用工荒”的原因,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
农民工:东南部地区的工资虽然较高,但生活成本很高,子女的教育受到很多限制,很难照顾好家庭。况且目前家乡就业机会多了,打工何必舍近求远。
技术人员:尽管在东南部打工收入较高,但是压力大,在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碰到许多实际困难,难以享受“市民”待遇,个人发展空间有限,所以更愿意回家乡创业。
大学生:我们希望有良好的薪资待遇、舒适宜居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能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到哪里发展都可以。
(1)当前为了解决用工荒难题,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期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评析这一举措。
(2)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满足劳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闻调查]
记者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搜集到美国商会上海分会最近的一个调查数据,28%的国际公司表明已经考虑在西部设厂,国内已有不少工厂迁移西部建设。就此专访了某经济管理专家。
专家认为,当前一些企业向中西部迁移,主要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的选择。
(3)请你列举专家提到的“综合考虑的因素”的其中两个方面,并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理由。
[记者感言]
曾几何时,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沿海,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逾月不退的“春运潮”;昔日那铺天盖地,蔚为壮观的“孔雀东南飞”景象已难再现,取而代之的是“凤凰纷纷归”,真是沧桑巨变!
(4)结合以上材料,请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记者感言的认识。
材料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 2014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相聚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期间收到的各项议案中,“保增长,重民生、扩内需、调结构”成为代表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
材料三:在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进行了审议,审查和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等。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
(2)上述材料揭示了人大代表的哪些权力?
(3)人大代表在履职时要做到反映百姓心声、为老百姓办事。这反映了人大代表与人民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材料一:“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口迁徙。“春运”期间,中国内地交通承受了巨大压力。2014年度,某地针对“春运”出台了多项措施,并举行“我为‘春运’献计”活动,便于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材料二:2014年4月19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等主流商业网站同步推出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鼓励广大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何积极意义?
(2)为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民主监督?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4年02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时表示,尊重台湾同胞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连战表示,2005年国共两党开展和解对话,进而两岸走向和平发展,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这是一条不应也不可逆转的正确道路。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国共两党或两岸各界,在政治互信上都向前迈进了一步,包括主张各依法规用“一个中国”架构定位两岸关系,重申“九二共识”,强调“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等。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家人、一家亲。两岸更应以务实的心态,使台湾在两岸和平发展、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且正面的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尊重台湾同胞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习连会“两岸一家亲”共识的认识。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连续10年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使农产品在短期内得到较快增产的同时又造成了土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地力的下降,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造成了压力。
材料二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于1月21日正式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作用功能互补。
材料三“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农业大县的直接统计调查。编制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做到“四个坚持”的理论依据。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央一号文件”体现的政府责任以及政府是如何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的。
材料 “扶不起”,是针对一种社会现象而言,说的是一些老人摔倒被扶起后, 反咬一口讹诈扶起她的好人。一个时期以来,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讨论成为网上热点。
网友甲:扶老携幼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公民,扶老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扶不扶老人不该成为一个尴尬的话题。虽然社会上扶老人出了几个案子,但不能因此而将传统美德一棒子打死。“相信社会风气是好的,行善的人和善待善行的人还是多的。风险永远不能成为我们不去助人的理由和借口。哪怕没有人证或物证等证据,也不能漠视生命,这才是抓住了关键。
网友乙:现在的好人不好当,网络、电视和报纸上经常出现扶老人反遭讹诈的现象,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怕给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如何通过道德教育来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论证网友甲的观点。
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评析网友乙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