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是一组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影响土壤中水分经①过程进入根细胞内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影响土壤中矿质元素进入根细胞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2)物质②的形成部位是                       ,消耗部位是                ;当物质③充足时,影响物质②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3)当CO2充足时,影响④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主要内部因素包括                                              
(4)⑧和⑨过程能否在同一生物细胞进行?           
(5)⑦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所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                                
(6)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一绿色植物晚上每小时释放CO2二氧化碳26.4g,白天平均每小时吸收CO252.8g,如白天时间为14小时,则该植物一天可以积累有机物         g。在氧气不充足的环境中,若该植物平均每小时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二氧化碳35.2g,消耗氧气19.2g(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葡萄糖),则该植物的无氧呼吸类型是图中的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人工湿地的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人因感染沙门氏菌,患了急性肠炎,有轻微的发烧症状。请分析并回答:
(1)病人体温升高的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2)病人还出现口渴症状,是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使位于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传至产生渴感。
(3)肠道内沙门氏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成为,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此过程中能特异性识别毒素的细胞有和记忆细胞。

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的生长情况如右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因变量为
(2)在黑暗条件下,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后,其体内有机物的种类
(3)种子萌发的前10天,光对幼苗生长的作用为(促进/抑制/无影响)。
(4)请在图中画出“白光”组第0~14天幼苗有机物相对含量(初始相对含量为100)的变化趋势。

Ⅰ.某班级组织全班学生利用暑假开展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B-b控制)的调查活动,具体调查结果见下列表格。请依据题意回答:

家庭类型




总计
婚配组合
□ ×○568
□×●4
■×○45
■×●3
620
男性子代
□403 ■18
□0 ■3
□25 ■4
□0 ■2
455
女性子代
○425 ● 0
○3 ●0
○26 ●5
○0 ●2
461

□ ○分别表示健康男女 ■●分别表示患病男女
(1)据图中调查结果分析,可推断此遗传病为 性遗传病,此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第Ⅰ组家庭的子代性状分离比并不是3:1,是因为其父母基因组成为
(3)通过调查与统计,此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男性中发病率约为 %,在女性中发病率约
%。
(4)测序结果表明,此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相比,其模板链中某段的GCG突变为GAG,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5)研究发现,致病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与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完全相同,但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能促进某种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据此推测,正常基因很可能是通过控制 从而控制人体性状的。
Ⅱ. 2013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77例,其中16人已死亡,禽流感再度备受关注。医学界正在致力于研究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由于来源于小鼠体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不很理想。科学家决定采用基因敲除术将小鼠的Ig基因敲除,代之以人的 Ig 基因,然后用 H7N9 病毒去免疫小鼠,再经杂交瘤技术即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下图是某科研机构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1)此处基因敲除技术的受体细胞不是小鼠的受精卵,而是小鼠的 细胞,经技术处理后
的该细胞,再重新植入小鼠脾脏中增殖。
(2)小鼠B淋巴细胞用B表示,小鼠骨髓瘤细胞用A表示,在培养液中,用灭活的动物病毒作促融剂,
培养液中共有 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两融合)
(3)第一次筛选是选出 型的细胞(用字母组合表示),筛选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抑制骨髓瘤细胞DNA的复制,而B细胞DNA复制虽不受影响,但增殖能力很有限,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借助B细胞DNA复制的途径,继续增殖。此种培养基称为 培养基。
(4)将能产生抗H7N9病毒的杂交瘤细胞在动物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相比,特有成分是
(5)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了 杂交技术。
(6)有人设想,能否利用经H7N9病毒免疫后小鼠效应T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大量生产单克隆干扰素,用于H7N9禽流感患者的有效治疗。你觉得该方法 (可行/不可行),因为

Ⅰ.下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一段时间后,甲→丁四组中的 组空白琼脂块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这是因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特点是 ,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2)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上述运输特点,应选择甲→丁四组中 两组做对照实验。若选用另外的 两组做对照,虽然在理论上也可说明生长素的运输特点,但与前一组相比,不能排除重力因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运输的影响。
(3)事实上,即使实验中的空白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但用一般的理化方法也很难检测出来。可将实验后的普通琼脂块分别放在玉米 的胚芽鞘上,如果胚芽鞘能够生长,则说明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Ⅱ.(12)分析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在探究有些物种人类想消灭却消灭不了,而另一些生物想保护又保护不了的原因时发现,生物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力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材料二:科学家还发现,影响种群的数量的因素很多,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
(1)熊猫和蟾蜍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 对策、 对策
(2)熊猫有灭绝的危险,可采取的措施有:①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食物资源,控制其 的数量,这样可以增大 ;②建立人工繁育中心,以提高该濒危动物的 和幼崽的 ;③在两个种群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 ,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
(3)据材料推测,r对策的生物种群数量易受 制约因素影响,如蝗虫大发生的规律时往往是,第一年洪灾,第二年干旱,容易造成蝗虫大发生,就是佐证。而k对策的生物种群易受 制约因素影响,如许多哺乳动物种群当种群密度过大时, 资源匮乏,往往容易爆发传染病。
(4)如要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 法,如要调查该草地野兔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 法。

中国古代茶农颇具智慧,能制作出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乌龙茶。为了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某兴趣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得知:①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 ②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最关键的便是做青阶段,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 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
请结合你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中,茶多酚氧化酶最可能存在于
(以上两空均填细胞结构),做青过程中边缘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其原理是
,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是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左右,目的是
从而保持茶叶中部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温度会导致
(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的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 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
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32℃、34℃、36℃、38℃、40℃;
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
④观察并统计茶叶变成红色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 实验。该实验小组在保温1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a、
b、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