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分析淞沪会战的背景时指出,“蒋注视着日人初期在华北之活动,不能不下决心。在这一个月内,他出入于两端:还是决心作战,还是承认中国之积弱不如人。可是主意既决,他着意抗战时,他采取了一项办法,将日人野心所构成的圆滑军事政治体系拖垮。日人满望在北方打,到南方来谈判。蒋选择了一个全民抗战的办法,引导敌人到长江下游他自己方寸之地应战。这区域接近他的内部基地,他的部队已在此集中待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①淞沪会战前蒋介石曾在战和之间犹豫不决
②蒋介石希望通过淞沪会战挫败日本迅速占领华北的目的
③蒋介石希望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④蒋介石的安排打乱了日军的战略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青年》 | D.《新华日报》 |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
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人名)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及)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材料表明()
A.战国争霸冲击宗法制 | B.智果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
C.智宣子主张立君以仁 | D.统治者极力维护分封制 |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胭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该材料说明()
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 | 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 |
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 | D.战国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 |
鞭打春牛是立春时节重要的民俗活动。北宋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要向皇宫进贡春牛(泥制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于衙门前。到了立春之日凌晨,便将所有春牛打碎,此为“打春”。“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A.我国古代对牛的崇拜 | B.牛耕在北宋时开始在我国南方普遍推广 |
C.北宋政府的农本思想 | D.我国古代的民俗的愚昧落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