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电影中有以下情节:“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正对着厦门搭了一个大讲台……讲台前面旌旗如展,其中有些三色国旗,但全部镶着红边——人民政权的标志。人山人海的广场上唱起歌来,乐队高奏《马赛曲》,号声响亮……”这部电影中的情节反映的可能是哪一时期的历史大事:
| A.19世纪三四十年代 | B.19世纪七十年代 |
| C.19世纪五十年代 | D.19世纪六十年代 |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
|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
|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
| C.东欧剧变的影响 |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
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D.农业集体化运动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
|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