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我国具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丰富原料 |
| 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是( )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一群法兰克人穿着东方服装,坐在地毯上进食,他们享用以前欧洲从来没有的咖啡、柠檬、胡椒等食品;他们用支票甚至信用状做生意。”这一情境最早应出现在( )
| A.14—15世纪 | B.15—16世纪 |
| C.17—18世纪 | D.18世纪中期 |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
|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
|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
|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
|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主要表明( )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模式 |
| B.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遇到重大挫折 |
| C.经济全球化决定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 |
| D.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
英国《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战争’——纳税人用示威骚乱逼政府对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 )
| A.欧洲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 |
| B.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的弊端不断显现 |
| C.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
| D.欧洲国家的示威游行可能会引发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