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 B.革命 | C.科学 | D.民主 |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
|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
|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解读中,错误的是
| A.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
| B.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
| C.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
| D.中国式道路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明朝时期,在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中,商人出现频率很高、多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且重视商业描写、商人多以拼搏形象示人。这主要反映出
| A.社会商品经济的活跃 |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 D.商人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
《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 |
| 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 |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 |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 |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
| C.租种的诸侯土地 |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