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代人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
B.美国学者透纳的观点,正说明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 |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较为劣等的“中国性”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 |
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网络世界不是乌托邦
网络在中国的普及虽然时间不长,但它却以燎然之势迅速蔓延开来。作为一项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网络在带给人们无尽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阻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又是一个“消魂的磁场”,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教育专家指出,如果对网络形成过度的依赖,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综合症,如计算机依赖症、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不仅浪费了青少年的时间,荒废了他们的学业,危害了他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的心灵。
网络暴力游戏被人们称为“电子海洛因”,它像心理毒品一样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电子暴力游戏往往设计得极其形象、逼真而有趣,过于沉迷于暴力游戏之中,久而久之,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会随之发生可怕的变化,甚至把现实当作游戏,把游戏当作人生,无法分辨真实与媒介之间的差异,并且错估真实社会的复杂性,在亦真亦幻中,酿成悲剧。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学阶段就开始玩暴力游戏的学生比别的学生更有可能发生“对他人有攻击性的少年犯罪行为”;长期接触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一旦遇到合乎暴力使用的情景时,他们就会优先选择以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屡屡发生的青少年暴力事件,不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孩子的未来和家庭酿成了悲剧。
色情内容是网络的另一个负面产物,人们用“洪水猛兽”来形容网络色情。有关人士调查发现,网络上的非学术信息中,有47%的内容与色情有关;国外一项最新统计显示,8——16岁的青少年中,有90%浏览过黄色网站。色情网站是鼓励、暗示访问者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一种满足,而这种满足又是现实社会中无法获得的。网络色情犹如精神鸦片,人一旦沉迷其中就很难自拔。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轻者耽误时间影响学习,重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成为网络暴力和色情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感,而他们的自制力差,加之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强,极有可能受到暴力和色情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里留下可怕的阴影,甚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络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游戏;如何加强对网络内容和运营方式的监管,使科技能够为青少年智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服务;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营造一个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是网络最大的受害者,下列对其根本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性以及与性有关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感。 |
B.青少年自制力差,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强,极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 |
C.思想道德教育不够到位,青少年不容易分辨内容的好坏以及网络现实的真实和虚幻。 |
D.网络中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缺乏适合青少年的健康游戏和信息内容。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对青少年的伤害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的;能荒废眼前的学业,甚至能毁坏美好的未来。 |
B.由网络而引起的色情暴力事件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它不仅危害着个人和家庭,也危害着整个社会。 |
C.浏览过黄色网站的人如同吸了鸦片一样难以自拔,轻者危害身心,重则违法犯罪。 |
D.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单靠个人或家庭或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难以解决问题的。 |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突出,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
B.网络在中国普及的时间很短,所以沉迷于暴力游戏和色情内容之中的青少年的比例要比外国的低。 |
C.网络上非学术信息有近一半的内容与色情有关,加强网络内容的监管,可以从源头上切断或减少对青少年的危害。 |
D.色情和暴力是密切相连的,在色情内容的驱使、引诱下,青少年会一步步走向心理崩溃的边缘,甚至最终走向暴力犯罪。 |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宋词人物
乔 雨
一
烟水迷离的秦淮河只能出现在梦里了,没有哪只红袖能拭去你流淌的清泪。只有在夜静人空的庭院深处才敢吐出你那声重重的叹息。从此,懂词和不懂词的人,都明白了那一江春水里流淌着的是什么。
可你还是无奈地走了,在一个本该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七夕之夜,在一个本该是丝弦弄音、听那首《霓裳羽衣曲》的七夕之夜,被迫放下了你放不下的书画词曲,喝下了那杯为你预备良久的鸩酒。
有多少帝王的玉砌雕栏都在历史的风雨中灰飞烟灭,而你在笙鹤瑶天般的吟哦中,在用才情创造的终极里找到了真正的永恒。
二
在那种冷落凄清的季节里,所有的人都会渴望一种相逢。
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盼望着青衫上酒渍斑斑的你,乘一叶扁舟从暮霭沉沉的烟波中驶来,轻诉千种风情。
那晓风残月依旧醉着,你可曾记得执手相看的泪眼,离别里是谁与你浅斟低唱吗?
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你的词,可不曾想到,自从你把士大夫的精雕细刻变成了一种流行之后,你笔下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竟成为铭刻古今的爱情誓言。
三
那杯你一饮而尽的黄縢酒,谁尝了谁都说是苦的。默默看着你的那双眼睛依旧流泪,而你的心却如春雨淅沥般地滴血。
渴望相逢又怕相逢,不敢再看那泪光涟涟的眸子。浸满了泪痕的那条鲛绡依然湿着,而你“错”“莫”交织的心情,都写进了那首千古流传的词里。
春风又绿宫墙柳,可那双让你魂牵梦萦的红酥手,竟永远地弃你而去,再也不能与你琴瑟相对、诗词相和了。
绿蘸寺桥下水波映着你的身影永远孤单,那只飞起了的惊鸿不再回转。而沈园那座墙壁上的斑斑墨迹已在你心中慢慢地结成了一片永远抚不去的瘢痕。
四
走近你的词,每每会使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打开剑匣便已隐隐听到那龙吟般的铮铮剑鸣。
那把“吴钩”呢?曾被你无数次在醉后的深夜里挑灯看过的,看那青冷的剑身在昏暗的灯火下闪烁着幽幽的光。
不敢再轻易登上那落日楼头,栏杆拍遍亦枉然。你本该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在梦里布阵点兵。
可惜你这把锋利的剑,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化作一首首剑一般豪雄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壁的声音清晰可辨。
五
每次梦见你逸怀浩气,举首高歌,都是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清晰地看你舞动长长的衣袖潇洒而又孤独。那轮曾让你要乘风归去的明月常常在我将醉的时候跌落在我的酒杯中。
一句大江东去唱红了关西大汉的脸,手上的铜钹依然铿锵作响,历史的巨浪淘尽了古今多少王侯公卿、才子佳人,却淘不掉你词中的一个字。你那横空出世的亘古旷达更使那些咬文嚼字的匠人们自惭形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我翻到宋朝的那一页时,你的天风海雨般的文字便迎面扑来,抽打着我身上的琐屑绮俗。 请依次写出这五位词人的名字,并按照文章提供的意境,写出文章所涉及的词作的题目(一位词人只写一篇作品即可)。
结合原文,说说对第四节划线的句子的理解。
你本该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在梦里布阵点兵。 在文章第五节的划横线处补写一段不超过100字的话,体现学习过的《定风波》一词的意境,要求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与上下文意思连贯,且与文章主旨相符。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中,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每节分别评述一位著名词人,涉及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
B.文章按照五位词人生活的时代顺序来谋篇布局,思路清晰,层次鲜明。 |
C.文章巧妙地将词人的主要生平与代表作品结合起来,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鲜明的形象。 |
D.文章善于化用词人代表作品的意境,用诗化的语言带给我们美好的想象和感受。 |
E.五位词人的命运不同,词作体现的风格也有差异,文章通过叙述的方式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这五位词人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重进罗马”的精神
巴金
①去年十一月十一日以后,许多人怀着恐惧与不安离开了上海。当时有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给我,绝望地倾诉留在孤岛[注]的青年的苦闷。我想起了圣徒彼得的故事。
②据说罗马的尼罗王屠杀基督教徒的时候,斗兽场里充满了女人的哀号,烈火烧焦了绑在木桩上的传教者的身体,耶稣的门徒老彼得听从了信徒们的劝告,秘密地离开了罗马城。彼得在路上忽然看见了耶稣基督的影子。他跪下去呐呐地问道:“主啊,你往哪里去?”他听见了耶稣的回答:“你抛弃了我的百姓,所以我到罗马去,让他们把我再一次钉在十字架上。”彼得感动地站起来。他拄着拐杖往回头的路走去。他重进了罗马城。在那里他终于给人逮住,钉死在十字架上。
③绰号“黄铜胡子”的尼罗王虽然用了火与剑,用了铁钉和猛兽,也不能摧毁这种“重进罗马”的精神。像这样的故事正是孤岛上的中国人应当牢牢记住的。
④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在这里感到苦闷呢?固然在这里到处都听得见“到内地去”的呼声,而且也有不少年轻人冒危险、忍辛苦离开了孤岛。但是也有更多的人无法展翅远飞,不得不留在这里痛苦呻吟。
⑤不用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呼吸自由的空气,我们没有理由干涉他们。对那些有翅膀的,就让他们远走高飞,我也无法阻止。但是对于羽毛残缺或者羽毛尚未丰满的,我应该劝他们不要在悲叹中消磨光阴,因为他们并非真如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比别的人更不幸,而且他们忘记了他们的肩上还有与别人的同样重大的任务。固然,可以使人呼吸自由空气的内地是我们的地方,但是被视作黑暗地狱的孤岛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土地!一直到今天孤岛还不曾被魔手捏在掌心里,未必就应该由我们自己来放弃?自由并不应当被视作天赐的东西。自由是有代价的。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者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托玛期·潘恩说得好:“不自由的地方才是我的祖国。”参加过北美合众国独立战争的潘恩是比谁都更了解自由的意义的。
⑥唯其失去自由,更需要人为它夺回自由。唯其黑暗,更需要人为它带来光明。只要孤岛不曾被中国人完全放弃,它终有得着自由、见到光明的一天。孤岛比中国的任何地方都需要工作的人,而且在这里做工作比在别处更多困难,这里的工作者应当具有更大的勇气、镇静、机智和毅力。工作的种类很多,它们的重要性并不减于在前线作战。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孤岛上的工作?我们平日责备失地的将士,那么轮到我们来“守土”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看轻我们的职责?撇开独岛的历史不说,难道这四五百万中国人居住的所在就是一块不毛的瘠土?谁能说匆匆奔赴内地寻求自由,就比在重重包围中沉默地冒险工作更有利于民族复兴的伟业?反之,“重进罗马”的精神倒是建立新中国的基石。这是一句实话。我们在失地中已经见到了不少的这种精神的火花。这种精神不会消灭,中国不会灭亡,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
⑦因此住在孤岛上的人,尤其是青年,应当因为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而兴奋、振作,不要再陷入苦闷的泥淖中去。
1938年7月19日在汕头
(选自《无题》)
注:“孤岛”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发生前的上海租界,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第④段中“这里”指的是。
文章第二段彼得的故事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不自由的地方才是我的祖国
(2)这种精神不会消灭,中国不会灭亡,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第⑥段中加点的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分条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
付海厚
打工数月却没拿到一分钱工资,每人每顿饭只吃两个馍,但望着欠薪老板留下的物资,他们却说:这里的任何东西我们都不会损坏,也不会卖掉,这是做人的原则!
打了两三个月的工,却没拿到一分钱工资。没有油了,蜂窝煤也快烧完了,四位农民工每人每顿饭只能吃两个馍。
更要命的是,王营村那家馍店向他们赊了25元钱的馍后,告诉他们:不清账,就不能再赊馍吃了。现在,掏遍四人所有的口袋,摆到桌子上一数,只有6元1分钱。看着案板上仅剩的一棵大白菜,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接下来的日子他们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老板欠工资不见踪影
1月17日,来自湖南岳阳的刘先仿到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称他们4人在一家铸造厂打工,但老板拖欠他们共计5780元工资后不见了踪影。1月18日上午,执法人员来到这家工厂。厂内停着几辆自卸车,四名衣着单薄的工人伫立在风雪中,瑟瑟发抖。
据介绍,刘先仿等4人分别于去年的10月5日、11月8日和11月25日到该厂打工,可自去年12月5日起,老板就未发过工资。“要了不知多少次了,一分钱也没要到。”这位老板1月16日中午曾信誓旦旦地对工人承诺第二天发工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找不到人了,连电话也不接。
因找不到该老板,劳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无法送达法律文书,执法手段无从施展。目前,执法人员正在积极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以期尽快解决此事。
农民工坚守做人原则
“这个老板,太不地道!”刘先仿说。刘先仿本来在卧龙乡十二里河街的一家钢厂烧“中瓶炉”(把铁屑熔化成铁水),一个月能拿2700元工资。有一天,这位老板找到刘先仿,求他帮助渡过难关。原来这位老板在车站南路办了一家铸造厂,当时厂内的烧炉工回家收麦子了,又请不到其他的炉工,工厂因此停了产。讲义气的刘先仿听说老板有难,二话没说就投奔了过来。
“我放弃那么高的工资去帮他,结果却被搞得走投无路!”刘先仿气愤地说。
其实,只要刘先仿他们“动一动脑筋”,也不是无路可走---原来,厂区仍有一些化铁水用的铁屑,大概能卖两三千元;半成品的汽车压盘整齐地码在那儿,若当废品可卖9000元,若当半成品可卖20000元。另外还有8辆“解放”牌自卸车存放在院内。
但刘先仿说,虽然未拿到一分钱工资,也要照看好这些物资。
今年47岁的刘先仿是湖南岳阳人,家里生活很困难,因此,他的儿子刘敏也在这里打工。刘先仿的妻子早几年得了白血病,总共花了6万元,花掉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了3000多元债。
四人中最年轻的是30岁的张海龙,河南南阳邓县元庄乡张井村人。张海龙患中风的父亲76岁,无劳动能力,有一个小女儿11个月大了,一家人靠他打工挣钱糊口。可从去年10月5日到这儿打工,至今一分钱也没拿到,张海龙因此不敢给家里打电话,“也不知道他们过得咋样。”张海龙低着头说。
50岁的李三海,是看门的,湖北襄阳黄集镇人,从去年11月25日来厂里干到现在,不但未拿到一分钱工资,一次老板招待客人时还向他借了200元。
尽管身无分文,但这四位农民工却认真看管着厂区存放的物资。他们说:“这里的任何东西我们都不会损坏,做人要厚道,这是原则!”请说说这四位农民工的“厚道”表现在哪里?
作者主要运用哪两种手法来表现这四位农民工的高贵品质的?请举例说明。
本文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评委以为它能“从普通的新闻事件中捕捉到重大新闻价值,体现重大主题”。请结合文本与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八卦研究”别亵渎了学术
刘庆传
原以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会是个特例,却没想到远非如此:“司马相如骗钱,骗色,骗婚,还包二奶”、“徐霞客风流遍于足下”、“杨贵妃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南京明城墙外廓是朱元璋的脸”、“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去年以来,各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这几天又有人宣称:“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也有才,但好赌,好酒,好色。”看来,很有必要对如此“学术”来一声棒喝。
人们常把追逐明星隐私、热衷名人琐事的报道记者称为“狗仔队”,称呼中充满了不屑。研究历史人物不去关心人家的成就、思想和贡献,不去关心那些尚待研究和厘清的重大问题,却对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兴味盎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放弃学术品格的“学术狗仔”行为。学术研究只关心“八卦”、“花边”,折射的是学者学术品位的下滑和学术趣味的低级。这样的“学术狗仔”多了,是学术界的尴尬和不幸。对于把“八卦”当学术来“钻研”的学者,人们不禁要奉劝一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适逢社会转轨之际,需要、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并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多如牛毛,研究点什么不比研究这些好?
退而求其次。也许人各有志,也许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接纳学者去追逐古人的“边角八卦”,不强求所有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即便如此,既然冠名“学术”,就该拿出个学术的样子,遵循学术的准则:仅凭李白好酒、好斗、好武,就断言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仅凭李清照爱打麻将就断言她是赌棍,写了26首涉酒诗就推定她是酒鬼,写了一句“今夜纱厨枕簟凉”,就认定她是色鬼;仅凭瑶姬给大禹送过“红宝书”(丹玉之书)就说大禹有婚外情,这种结论下得是否也太过武断?按这种思维,中华历史将新增多少古惑仔、赌棍、色鬼、酒鬼及婚外情?纵观“八卦学术”,“也许”、“可能”、“大概”充斥其中,“戏说”、“大话”、“恶搞”极尽其能,又哪有学术研究科学、严肃、严谨的影子?如果这类“八卦学术”也能位列学术,岂不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
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学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每当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学者的呐喊和力挽狂澜是社会走出泥淖的希望。遗憾的是,一些学者非但没有树立标杆,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众对八卦隐私的“低级趣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追逐名利,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择手段,大肆炒作,大抖“包袱”,“八卦研究”透出的浮躁、铜臭、名利熏心,别说为正直学者所不耻,即便是普通公众,也羞于为之。这种学者越多,人们对学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这种“学术”影响越大,对学术的清誉破坏就越重。对于这种学者,应该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学术的尊严,才能保护学者的形象,还学者和学术一个本来的面貌。
(选自2008年4月15日《扬子晚报》,有改动)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很多问题需要学者们去研究并解决,因此,有人热衷于“八卦研究”也情有可原。 |
B.既不要求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也不反对学者追逐“八卦”、“花边”研究,这是一种思想解放的表现。 |
C.如果将只关心古人的“八卦”、“花边”的研究位列于学术,就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有损学术的清誉。 |
D.这些“八卦研究”虽然冠以学术之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问题无人问津。 |
E.加强学者的自身修养,去除功利思想,维护学术的尊严,保护学者的形象,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下列有关“八卦研究”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八卦研究”总是喜欢关注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等。 |
B.“八卦研究”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学术品位低下、让人不屑的低俗行为。 |
C.“八卦研究”中充斥着“也许”、“可能”、“大概”等词语,无视学术准则。 |
D.“八卦研究”为迎合大众而哗众取宠,是社会误入低俗浮躁歧途的主要根源。 |
作者认为学术和学者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样的?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