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东亚和南亚地区某时期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各题。
图中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 A.1月 | B.3月 |
| C.7月 | D.12月 |
图中①风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气压差异 |
| B.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 C.信风带形成的风向 |
| D.热带大气活动中心形成的风向 |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
|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
|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
|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
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
| B.围湖造田 |
|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
|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
为监测并分析湖泊面积的发展变化趋势以期制定应对措施,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
①全球定位系统②遥感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④雷达系统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图为世界上四条著名大河入海口附近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关于图中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四条大河均为外流河,虽然流向不同,但却注入相同的海洋 |
| B.乙图中的河流与其它三条河流的主要区别是汛期较短,含沙量少,有结冰期 |
| C.丙、丁两图中,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共同的气候特点是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
| D.丙图中的河流航运价值大,丁图中的河流是流经国家和地区最多的河流之一 |
甲、乙两图中,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未出现大城市的原因是()
①入海口附近,地势低平,洪水威胁大
②河流入海口附近的航运价值不大
③入海口附近地区的气候过于湿热
④乙图所示河流的入海口不断变迁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化成白色结晶,称为霜。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间期叫无霜期。下面是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 A.纬度比甲地低 | B.地势起伏比甲地大 |
| C.海拔比甲地低 | D.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 |
甲图中①、②两地无霜期差值T的范围是()
| A.100<T<150 | B.50<T<100 | C.150<T<200 | D.50<T<150 |
关于两地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小麦,一年两热 |
| B.乙地:春小麦,一年两熟 |
| C.甲地:春小麦,一年一熟 |
| D.乙地:冬小麦,一年一熟 |
下图为我国四省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播种面积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 A.新疆、湖北、安徽、河北 |
| B.河北、湖北、安徽、新疆 |
| C.新疆、安徽、河北、湖北 |
| D.安徽、河北、新疆、湖北 |
下列四种经济作物适合在甲省种植的是()
| A.甘蔗 | B.黄麻 | C.甜菜 | D.花生 |
2009年12月7日-19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针对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排放”以及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问题各国争论不休,意在求得所有国家的公正、有效参与。右下图为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图中显示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呈现出()
| A.正比例关系 | B.反比例关系 |
| C.正相关关系 | D.负相关关系 |
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洲人口迅速增加所致 |
| B.火山、地震频繁发生 |
| C.石油价格上扬,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燃烧值低的煤炭所致 |
| D.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