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新华社全文播发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水利出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发展高潮。这一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大致可分为灌溉、运河、堤防这三类。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始于春秋末,到战国最为兴盛。下图为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图。
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域在综合开发前是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多数居民没有电用,年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值的45%。1933年5月美国国会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其中最宏伟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募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包括7个州的广大地区受益,平均收入在工程发挥效益手增长4倍,美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耗的电力也是靠田纳西工程提供的。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兴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时,主要是靠苏联的水利专家和技术,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专家撤走以后,我国水利技术人员“丢掉洋拐棍”,依靠自己的力量快速成长起来。60年来,水利科技进步一直是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推动力,在我国水利兴建中,投资体制由单一的财政预算内拨款,逐渐转变为财政拨款、国债、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性贷款、社会融资、外资等多种形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格局。
——引自新华网
(1)根据图例分别指出图中①②两处的水利工程名称,试从政治角度分析这两处工程的兴修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末期至战国,我国大规模水利工程得以修建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些趋势反映什么本质问题?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水“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这一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各有何重大的推动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 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 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2)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图二和图四中的军队的最终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3)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为寻求出路提出了“四三方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972年至1978年成套设备引进建设规模表(部分)
项目 |
投资 (亿元) |
设计能力 |
引进国家 |
宜昌湖北化肥厂 |
2.45 |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
美国、荷兰 |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
23.70 |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
日本、联邦 德国、美国 |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
20.79 |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
日本、 联邦德国 |
天津大港电厂 |
4.50 |
发电机组32千瓦 |
意大利 |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
38.9 |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吨 |
日本、 联邦德国 |
请回答: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对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第二阶段是从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10分)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