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题:
江西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区位优越。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曾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赣州(江西省南大门)巨商富贾云集,货物人流如织。 作为南北货运必经的水路枢纽,宋朝时赣州年造漕运船只占全国1/5强。因漕运发达,过往商船不计其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所征赋税居全国前列。为防止商船偷漏税收,并沟通陆路交通,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知军洪迈在建春门外修建浮桥。浮桥由百余只小船托起,宽8米、长400米,在滔滔贡江中漂浮了800多年,至今仍保持着一份古老的荣耀与矜持。                                     
——《名城赣州》2004年10月
材料二 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曾于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驻节赣州,以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和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与江西结下不解之缘。后因功高遭忌,愤然辞官回乡讲学。                                    ——摘编自《王阳明传》王旭编著
材料三 至于争取江西(指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客观条件现在可以明白指出的有三点:一是江西的经济主要是封建的经济,商业资产阶级势力较小,而地主的武装在南方各省中又比哪一省都弱。二是江西没有本省的军队,向来都是外省军队来此驻防.外来军队“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远非本省军队那样关系切身,往往不很热心。三是距离帝国主义的影响比较远一点,不比广东接近香港,差不多什么都受英国的支配.我们懂得了这三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江西的农村起义比哪一省都要普遍,红军游击队比哪一省都要多了。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材料四 “江西正处在人均GDP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重要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同时,江西要根本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必须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保护江西的青山绿水,为江西未来赢得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大的发展空间。”
——江西省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答记者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赣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王阳明主要思想成就,并指出以其思想为代表的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之间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三,请你简要概括,毛泽东分析“争取江西”客观上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据材料分析指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认识的基本依据。
(4)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按:1933年,中美签订“棉麦借款”,并通过英法来扩大对中国的技术合作。对此,1934年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各国也应考虑到满洲事变、上海事变所产生的特殊情况。如果对于中国想采取共同行动,即使名义上是财政的或技术的援助,也必然带有政治意义。……因此,日本在原则上不得不对此表示反对。”——《华北事变资料选编》
材料2面对日本步步进逼,蒋介石在1934年发表谈话:“因为我们中国没有现代化的作战条件,不能够和现代国家的军队作战,如果不待机而动,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
材料3从蒋介石这一思想出发,国民政府在1935年2月向日本表示:“中国决无依赖欧美而行排日之意,盖以中日提携乃居正道,而依赖欧美则属旁道故也。又南京政府对取缔排日确有诚意。”
——《华北事变资料选》
材料4 1935年11月,在国民党“五大”上,对当时内外问题,蒋介石发表谈话:“苟国际演变,不斩决我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之路、吾人应以整个国家与民族之利害为主要对象。……复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为原则,谋各友邦之政治经济合作。”
——荣盂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贵料》下册
材料5 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就对日关系指出了中国外交最低限度:
“从去年11月全国代表大会后,我们如遇有领土、主权再被人侵害,如果用尽政治、外交方法仍不能排除这个侵害,就是危害到我们国家民族之生存,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到这时候,我们一定作最后之牺牲。”——《蒋介石全集》
回答:
(1)材料1中,日本所说:“特殊情况”的实质是什么?日本外务省的声明,表明了日本在侵华问题上与欧美列强存在怎样的分歧?日本的立场是否违背了它与欧美列强达成的协议?为什么?
(2)材料2反映了蒋介石怎样的思想?你如何看待此时蒋介石的这番话?
(3)材料3中,国民政府说:“中国决无依赖欧美而行排日之意。”这是其真实的外交政策吗?联系材料1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回答,南京政府“对取缔排日确有诚意”有何体现?
(4)结合30年代有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4中蒋介石言论的看法。
(5)材料5中,蒋介石所谓的“最低限度”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改革新政,总税务司赫德就向清政府提出,要“认真改革才是最好的办法,”并且煞费苦心地写了一份《更新节略》……清政府表示:敝国现议力行新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与各大国事无穷之利益。”——摘自徐风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
材料2“新政”的部分措施是以缓和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如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裁冗员,设立商部(1903年9月),颁布提倡和保护民族工业的一些办法,……在另一方面,“新政”的整个精神是赋予中国政治以更多的买办性,……当时所颁布的铁路章程和矿务章程,对于“华洋官商”都是一体“保护”。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练兵筹饷。……无论中央地方,每项“新政”都是以加重旧捐税或另增新捐税来充经费,其中以练兵款项最大,各省陆续招练新军的结果就是一些新军阀的产生,……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势力最大,成为新军阀的最有力者,……当时清政府中枢力量日就衰微,庆亲王奕助主政贿赂公行,一切听袁世凯摆布。北京新成立的外务部、练兵处等机构实际都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和清末民初重大历史变迁,评述新政目的、措施、后果。要求表述成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各国第一批进入北京的)这些代表们并没有忽视他们的首要责任——要约束中国人适当地履行条约条款,并且要保护交托给他们的那些国家利益;不过他们也认为他们还有责任去教导在崭新的国际关系中并无经验的那些中华帝国大臣,并且给以意思诚恳而且实际为了中国利益的劝告。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2中国违背条约,在万国公法,准至用兵。败者必以旧约赔补兵费,约外加保止……违章,有动兵之举,国乱之灾……违约者或因不肯照约,或因不能照约。若不肯,必有出而勉强者;若固不能,必有起而代行者。…是以或有应办,或有请办,不如早办,不致日后为人所勉强也……准洋商合华商会制轮车电机各等事。
——赫德《局外旁观论》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把有关马士、赫德关于中国内政外交言论的主要观点,经过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2)归纳上述两材料的相同点。

史学家认为:“一个政权的覆灭大都首先由于内部原因,而政治上反动是决定性因素。”试结合1937年—1949年国民党的统治政策及其结果,论证上述观点。

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怎样的特征,试结合史实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谈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