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有《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句话反映了黄宗羲的基本观点是 ( )
| A.明朝建立以来就没有“善治” | B.罢除丞相不是“善治” |
| C.明朝不应该罢除丞相 | D.罢除丞相后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 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
| C.士人官僚的“规谏” | 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
| A.古欧洲内需 | B.中国的强盛 | C.中间商牟利 | D.张骞通西域 |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
|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 | B.汉代儒学 | C.宋明理学 | D.佛教传入 |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
|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
|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
|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