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 B.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
C.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 D.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刺激 |
某位同学在阅读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书籍时,看到下面两个图,图一(清初)至图二(清中叶)代表清朝与某国贸易关系的转变。图中某国指的是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日本 |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 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应该出现于
A.洋务运动后 | B.戊戌变法后 |
C.义和团运动后 | D.辛亥革命后 |
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
C.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
“举头铁索(铁线)路行空(横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反映了科技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诗中所赞叹的是
A.电报电话 | B.化学工业 | C.高架铁路 | D.火车的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