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问①注,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声问: “问” 通“闻”, 声望;声问即声望。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亲友:亲人朋友 |
| B.钦数见奇于表见奇:显现奇才 |
| C.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牢:谨慎 |
| D.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起:任用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豪杰之士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
①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②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
③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
④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
⑤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
⑥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
|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大乱,士大夫们纷纷“择木而栖”,寻找赖以托身的主人,但只有英雄豪杰才能真正找到赖以托身的主人。 |
| B.荀彧开始时率宗族前往冀州只是为了躲避家乡颍川的战乱,袁绍待他很好,但荀彧发现袁绍不能成就大业,最终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
| C.袁绍派遣使者延请汝南的士大夫,和洽之所以弃袁绍而往荆州,是因为他认为袁绍昏庸不可轻率接近,而荆州的刘表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
| D.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领丹阳都督职务,一方面是想和孙策共谋大事,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长远之计打算。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
(2)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
(3)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1]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2],廉如伯夷[3],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4]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5]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6],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
【注释】
[1] 不信人:不诚实的人。
[2] 尾生:传说尾生很讲信义,曾与一女子约会桥下,洪水来了也不离去,终于被淹死。
[3] 伯夷:姓墨胎,名允,字公信,狐竹君的长子。周武王灭殷,伯夷义不食周粟,与其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
[4] 扬:原作“杨”,据黄丕烈《札记》改。
[5] 自覆:自取灭亡。
[6] 营丘:在今山东临淄境内。选出与“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一句中“信”的含义不相同的一句
| A.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 B.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 |
| C.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中的“乘”选择准确的意义
| A.登,升 | B.驾,坐,骑 | C.凭借,趁着 | D.连接 E、利用 F、顺应,顺着 G、冒着,顶着 H、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I、“四”的代称 |
选出与“武安君从齐来”中的“从”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②旦日,客从外来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⑤公子从其计,请如姬⑥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⑧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⑨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⑩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 A.①④ | B.②⑥⑧ | C.③⑦⑨ | D.⑤⑩ |
与“臣,东周之鄙人也”中“鄙”的意义相同的一句
| A.蜀之鄙,有二僧 | B.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乱世 |
|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请选出“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中“使”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 B.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
|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D.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
请选出下列各句中的“是”与“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中的“是”意义相同的项
| A.觉今是而昨非 | B.是己而非人 |
|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D.无乃尔是过与 |
E.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F.定国是之诏既下
G.惟利是图 H.然是说也,人常疑之请选出与“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中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 | B.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
| C.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选出与“廉如伯夷,不取素餐”中的“素”意义相同的一句
|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 B.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
| C.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D.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
选出与“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句中的“辞”意义不同的一句
去来兮辞 B.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于是辞相印不拜选出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中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 B.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
| C.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 D.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选出与“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中的“道”意义不同的一句
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B.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C.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D.臣之所好者,道也选出与“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中的“去”含义相同的一项
| A.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 D.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
选出与“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句中的“固”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B.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
| C.予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 D.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E.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F.斯固百世之遇也
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予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予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盂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②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
③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
|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 B.泛泛乎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 C.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 |
| D.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若以鬼遭谏我,我则杀之。”中的“以”用法、意义材同的一项是( )
| 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 B.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 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D.王好战,请以战喻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 | B.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
| C.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 |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
秦将章邯已破楚将项梁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
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
(节选自明代刘基《百战奇法•死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杀牛燔车,以享战士享:犒劳 |
| B.诸别将皆属焉属:下属 |
| C.楚王阴令羽诛之阴:暗中,秘密地 |
| D.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能直接表现项羽“忠于国君”和“勇冠当世”的一组是 ( )
A. ①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
②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
B.①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
②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C①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
②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D.①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
②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烧庐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段一开头就点明宗旨,针对“士卒疑惑,未肯用命”的情形提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用兵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士兵抱定必死之志去奋勇杀敌,死里获生。 |
| B.“陷之死地然后生”是历代兵家所常用的激励部队奋勇杀敌的用兵之道。在一定条 件下,这无疑也是可行的,但从根本上讲,士卒的勇敢精神,是由战争的性质、目的以及士卒的军政素质决定的。 |
| C.项羽所部击败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其成功之处很多。如在行军途中及时除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将军宋义,为楚军迅速进抵巨鹿扫清了前进障碍;再如临战之前他破釜沉舟,激励将士树立“必死无还”的决心,为楚军奋勇杀敌作好了精神准备。 |
| D.项羽在交战之中切断了秦军主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使其各自陷人孤立境地;之后 |
又集中兵力,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歼灭了王离、苏角之后,乘胜击败了章邯,使诸侯救秦兵者“莫敢纵兵”,于是歼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重大胜利。
请将下面两则史料译成现代汉语,与课文加以比较。
1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魏加封张郃居于特进的官位。特进,本为荣誉称号),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晋陈寿《三国志·张郃传〉)
2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关中,戮谡以谢众。(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干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之强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①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之谋也。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选自《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有删改)
注:①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适合 |
| B.殆非就国者也危险 |
| C.营丘边莱毗邻 |
| D.封比干墓,释箕子囚封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天下更始与之争营丘 |
| B.以渔钓奸周西伯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 |
| C.故号之曰“太公望”以告神讨纣之罪 |
| D.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尚早年穷困,年老之时只得以钓鱼为生,偶遇周西伯, 周西伯与之交谈,十分高兴,尊其为太师。 |
| B.吕尚虽然是开国元勋,但他没有居功自傲,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他治理齐国,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
| C.武王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群臣惧怕周武王,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 |
| D.武王平定商纣后,亲自到齐国营丘分封师尚父,以彰显师尚父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