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访谈结束时,温家宝与网友“勾指相约”明年再与网友交流。温总理的这一做法
| A.确保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 B.扩大了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 |
C. 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
D.实现了公民对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 |
据专家估算,如今每年大概有20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和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由此导致全球出现酸雨、自然灾害等异常气候。人类不是气候的主宰者,而是依存者,人与气候的关系是互动的,因此也应该是友好的。这从哲学上来说:
①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②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自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③违背规律客观性,就会受到规律惩罚
④虽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但还不能摆脱大自然的束缚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以表彰他们在经济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贡献。两名经济学家获奖,实际上是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中的历史性和过程性
,强调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现象,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演进性。下列选项中与制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相同的是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④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春联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可以说小小春联大写意,到处祖国新气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以前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民生活苦,春联基本反映的就是一个主题——发财。每到除夕,整个村庄的春联无不和“钱”相关。“户对青山摇钱树,门盈绿水聚宝盆”、“四面来
财,八方进宝”正是当时这种春联的典型代表。这说明:
|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
| C.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 |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
农村生活变殷实带动了中国农村春联内容的变迁,以一些“俗气”词汇传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春联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洋溢着对家庭和谐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祝愿的春联。如“惠农政策好处多,家庭和谐幸福长”等,道出了广大农民感谢国家惠农政策的心声。农村春联的变迁充分说明了
①实践
是认识的源泉和发展动力②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③人的认识要回到实践中进行完善和修正 ④认识的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先进实用技术,正成为高校科研的着力点。许多高校都把科研重点放到了解决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大批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成果。这说明
①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②科技创新必须面向客观实际
③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④科学实验可以提高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和高票通过了《物权法》。《物权法》非常罕见地酝酿了将近十四个年头;史无前例地被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了八次;草案向社会公布,搜集到了数
以万计的民众反馈。回答下列各题。《物权法》的立法过程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立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 |
| B.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决定客观 |
| C.经过群众实践检验的认识才对事物发展有反作用 |
| D.在我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不存在矛盾 |
《物权法》的制定和颁布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体现了
①《物权法》是一个集民智、
顺民意的成果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③认识来源于实践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