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经济成长历程》有关数据绘制
材料二 在美国的策动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金融危机。1945年l2月,英国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三 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数据
材料四 2008年11月15日,20集团金融峰会在华盛顿召开。会前在与布什通电话时,萨科齐希望与美国“并肩前进”。……这是“萨科齐代表欧洲对美国提出的要求”,即欧盟不想再当美国的“小伙伴”,而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了。这种“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媒体曾表示了担忧,担心他带领欧洲挑战美国金融霸权地位。不过金融峰会结束后,美国媒体显然松了口气,称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
——引自2008年ll月17日《环球日报(美国媒体称欧盟峰会上挑战美国无功而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英国和美国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的特 点及其原因。(6分)
(3)材料四中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4)综合下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趋势。(4分)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影响。
(2)在材料二中,英美报纸为何把斯大林格勒战役比成凡尔登战役?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有性质的不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美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次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材料二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材料三(中国)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种类的新国家”中“新”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造成“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的理由。结合三则材料回答,共和政体在中美两国不同的境遇说明了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风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肆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闻英华书院、墨海书院藏书甚多,又俄夷道光二十七年所进书千余种,存方略馆,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
——咸丰十一年(1881年)冯桂芬《采西学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清政府正式决定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其重要性超过了后来的辛亥革命。12月6日,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也正式成立了。学部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工作。从那时起,中国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那里起,中国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1907年春《初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诞生了;从那时起,中国教育便有了视导、考试制度,这是清末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那时起,中国便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
——《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1862—191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采西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的依据。
材料: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起始时间,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认定中国现代史即1919——1949年的中国史。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划分历史时代的标准应是社会形态,“从鸦片战争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社会性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这110年的历史应该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叫做中国近代史”。他们主张中国现代史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再次展开讨论。主要观点仍是上述两点:一是主张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二是主张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此外,还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现代史应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或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评论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史起始时间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5分)材料一 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2004年)
年份 |
具体内容 |
1951 |
法、德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1958 |
法、德等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
1967 |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
1973 |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
1974 |
欧洲理事会成立 |
1979 |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
1981 |
希腊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
1986 |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
1993 |
欧共体更名为欧盟、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
1995 |
奥地处、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欧盟第四次扩大 |
2002 |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
2004 |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
材料三 危机可以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和欧元的消失,但危机也可能导致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不但有统一货币,而且有统一或近乎统一的财政,类似于国联邦和各州的财政关系。此前,欧盟和欧元区扩张速度太快,很多体制机制并不完善,未来是否可以引入退出或除名机制,以免陷入无路可走的境地。未来,还应进一步打破各种要素流动的障碍,如劳动力的流动,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趋同。
——2012年2月24日百度百科名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欧所面临的状况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3)请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走向,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