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 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依法治国方略 |
有历史学家评论说,“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A.社会主义商品体系的建立 |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
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
A.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
B.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二的根本原因 |
C.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 |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图三的原因 |
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英国学者埃德温·J·丁格尔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国革命记》一书,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皇帝的逊位,而且是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在此()
A.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
B.实质认为西方的文明战胜了中国的文明 |
C.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左右了中国革命进程 |
D.用文明史观客观分析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