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观点
主要表明了作者
| A.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立场 | B.只看到了表象,犯了历史循环论的错误 |
| C.想表达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观点 | D.揭示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不能说明元朝
| 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 |
| 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 |
| 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 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 |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
| A.加强君主专制 |
| 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
| 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
| D.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
|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
|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
|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
|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
|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