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分析淞沪会战的背景时指出,“蒋注视着日人初期在华北之活动,不能不下决心。在这一个月内,他出入于两端:还是决心作战,还是承认中国之积弱不如人。可是主意既决,他着意抗战时,他采取了一项办法,将日人野心所构成的圆滑军事政治体系拖垮。日人满望在北方打,到南方来谈判。蒋选择了一个全民抗战的办法,引导敌人到长江下游他自己方寸之地应战。这区域接近他的内部基地,他的部队已在此集中待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①淞沪会战前蒋介石曾在战和之间犹豫不决
②蒋介石希望通过淞沪会战,挫败日本迅速占领华北目的
③蒋介石希望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④蒋介石认为淞沪会战必胜无疑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西周与商朝相比较,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 B.全面实行分封制 |
C.强化奴隶制国家统治 | D.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
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
A.周王—卿大夫一诸侯一士 | B.周王—大夫一士一诸侯 |
C.周王—卿—诸侯士 | D.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
商朝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内外服制 | D.宗法制 |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法,丙——道 | B.甲——儒,乙——道,丙——墨 |
C.甲——墨,乙——法,丙——道 | D.甲——道,乙——墨,丙——儒 |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A.人性善恶 | B.是否实行仁政 | C.是否主张“礼” | D.是否追求气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