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表一:1978年~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表二:1989年~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状况
注:2010年以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大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享受到实惠,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三:由于30多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不断发展。
(1)以上两个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个表格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面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明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2)“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回答政府履行好这一承诺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10分)
(3)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携带月兔成功登陆月球宫殿。
此次嫦娥三号搭载的“玉兔”月球车,是集航天系统工程和智能机器人为一体的航天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集众多科研单位研究成果于一身,充分发挥了各个研究单位优势。“玉兔”月球车尽管逃不脱国外月球车的影子,但它的每项技术都打上了中国制造的名字。
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是在具备了开展航天活动基本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以及经济许可的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探月工程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对中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探月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科技工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已与欧空局、俄罗斯等展开国际合作。
“玉兔”一小步,中国航天一大步。嫦娥三号开启了中国首个航天器在地球外天体着陆的大幕。中国是否进行载人登月及建立驻月基地,需要在这一“落”中寻找更多的答案。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下,中国在宇宙探索的路上开始“加速度”。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简析“玉兔”月球车成功研发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面对中国的探月工程,外界存在两种质疑声,一种观点认为探月工程是“烧钱的花架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想借此称霸太空”。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反驳。
(3)实现中国宇宙探索“加速度”,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请结合文化生活与认识论的知识加以说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进程加速。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二: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4年9月4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内容包括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高考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2014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2014年7月29日,他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他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1)结合材料一,说明经济“新常态”四个特点的经济生活依据。
材料二: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会议提出,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明年看,国内需求总体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第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第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新的增长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创新驱动亟待破题;第四,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加大。
(2)运用经济学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和2014年11月25日23时19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北纬30.2度,东经101.7度)分别发生6.3级、5.8级地震。截至11月28日18时,康定地震累计造成5人死亡,80人受伤(新增2名一般伤员),受灾群众总计已达197845人。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会对震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害。由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灾难,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同时人类也陷入深思:人类能否准确预测地震呢?研究人员永不言弃。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但绝大部分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
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而科学家却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