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认识地球的圈层构造有助于我们去探索和揭示大自然的无尽奥妙。完成下列各题。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圈层包括
A.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地壳 |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
C.水圈、地壳、生物圈、岩石圈 | D.大气圈、生物圈、地幔、岩石圈 |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依次是
A.地核--地幔--地壳 | B.软流层--地幔--地核 |
C.地壳--地核--地幔 | D.地壳--地幔--地核 |
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仅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为
A.-150C或-250C |
B.-150C或-350C |
C.-250C或-350C |
D.-350C或-450C |
影响南极洲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 B.洋流 |
C.太阳辐射 | D.大气环流 |
②地与③地之间的温差范围(T)为(单位:0C)
A.30<T<50 B.50<T<70
C.50<T<60 D.40<T<60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4题。图中甲地点陡崖崖底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A.388米 | B.488米 |
C.588米 | D.688米 |
图中最易形成瀑布的地点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图中两地间能够开凿渠道自流引水的是
A.从乙到丙 | B.从丁到乙 |
C.从戊到甲 | D.从丁到戊 |
在丙地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A.洪涝 | B.风沙 | C.滑坡 | D.台风 |
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所含能量。图8示意我国某区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随经纬度的线性变化。读围完成回答第9-10题。该区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 B.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
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D.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
该区域的自然植被主要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 | B.温带草原 | C.温带荒漠 | D.亚寒带针叶林 |
读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回答7-8题。按城市发展过程,上述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c-d-b | B.a-d-b-c | C.c-d-b-a | D.d-b-c-a |
该城市在图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
B.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 |
C.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城区边缘 |
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
图4和图5是我国某县2009年农业发展的部分基本数据。读图完成5-6题。若图4中M表示我国某县2009年农产品产值构成(其中a为表示花卉,b表示果蔬,c表示粮食)。则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 B.土壤和水源 | C.市场和交通 | D.政策和劳动力 |
若图4中M为该县目前农业用地的比重(a为花卉用地,b为果蔬用地,c为粮食用地),图5为该县今后的农业土地规划。据此判断,该县今后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是()
A.粮食种植用地面积增加 | B.花卉种植用地比重上升 |
C.蔬菜水果种植用地面积增加 | D.冻结城市建设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