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the pace of life continues to increase, we are fast losing the art of relaxation. Once you are in the habit of rushing through lift, being on the go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it is hard to slow down. But relaxation is essential for a healthy mind and body.
Stress is a natural part of everyday life and there is no way to avoid it. In fact, it is not the bad thing it is often supposed to be. A certain amount of stress is vital to provide motivation and give purpose to life. It is only when the stress gets out of control that it can lead to poor performance and ill health.
The amount of stress a person can withstand depends very much on the individual. Some people are not afraid of stress, and such characters are obviously prime material for managerial responsibilities. Others lose heart at the first signs of unusual difficulties. When exposed to stress, in whatever form, we react both chemically and physically. In fact we make choice between "fight" or "flight" and in more primitive days the choice mad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fe or death. The crises we meet today are unlikely to be so extreme, but however little the stress is, it involves the same response. It is when such a reaction lasts long, through continued exposure to stress, that health becomes endangered. Such serious conditions as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disease have established links with stress. Since we cannot remove stress from our lives (it would be unwise to do so even if we could), we need to find ways to deal with it.
People are finding less and less time for relaxing themselves because_____.
A.they do not know how to enjoy themselves | |
B.they do not believe that relaxation is important for health | C.they are travelling fast all the time |
D.they are becoming busier with their work |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 for a good manager is his ________.
A.not fearing stress | B.knowing the art of relaxation |
C.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 D.having control over performance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We can find some ways to avoid stress. |
B.Stress is always harmful to people. |
C.It is easy to change the habit of keeping oneself busy with work. |
D.Different people can withstand different amounts of stress. |
In Paragraph 3, "such a reaction" refers back to_______.
A."making a choice between 'flight' or 'fight'" |
B."reaction to stress both chemically and physically" |
C."responding to crises quickly" |
D."losing heart at the signs difficulties" |
In the last sentence of the passage, "do so " refers to ______.
A."expose ourselves to stress" |
B."find ways to deal with stress" |
C."remove stress from our lives" |
D."established links between diseases and stress"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读史不是为了重新回到历史中去,而是为了推动历史继续向前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读史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为了走出历史,创造历史。社会要发展,民族要前进,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幸福的生活,我们只能向前走,了解历史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历史的经验是不能直接运用的,直接运用历史的经验只能造成历史的循环,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基本上是循环的形式,发展少而重复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遇到任何矛盾都用过去用过多少次的旧的经验去处理、去解决,形式上看来解决了,但实际上又进入了一个与以前基本相同的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一系列重要方面都是循环往复的。就社会状况而言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总是统一和分裂交替出现的形式。从经济上来说,重农与重商也是交替出现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在经济上还过得去的时候,统治集团总是满足于农业上的自然发展,并不注意发展商业手工业。但农业税收是非常微薄的,到国家在经济上入敷出时,重商的思想便发展起来。但官僚集团的腐败,造成法律的松弛,社会矛盾也随之加剧。到社会经过动荡重新稳定下来时,重农思想便又占了上风。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形式上,从秦到清,基本是不同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都由初期的兴盛发展、中期的繁荣、后期的衰弱到最后的灭亡,改姓易朝之后又是如此……所以,读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效果,要看在整个历史上的作用和发展;不能简单运用历史上曾经用过的方法,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这样才不会走历史的老路,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历史和新的历史经验。
不但要了解历史,还要思考历史,要在整个历史的框架中看待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实。有的人认为只要知道了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就是懂得了历史。其实,读史不要先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而要从整体的历史入手。最好先找一本比较可靠的通史来读,先对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所了解然后再读具体的历史材料;先读现代人写的综合性的历史著作,然后再读诸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类史书来思考、来评判,不至于以事论事、以人论人。中国人读史容易产生个人崇拜的思想,容易简单学习古人的一法一术,而不注意从大的方面总结历史的经验,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缺乏整体阅读。诸葛亮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他的具体的战略思想,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但他的个人才能却没有挽救蜀国最后失败的命运,这是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必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清楚,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自己的工作有关系的问题,多想一想总是有好处的。当然,这不能得出历史人物不伟大的结论;他们在自己的时代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才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他们就是伟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思考他们。(选自《风流人物(下)》2011年版,有删节)从原文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史?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史不但要了解历史,还要思考历史,最终是为了走出历史,创造历史。 |
B.读史不要先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而要从整体的历史入手。先读现代人写的综合性的历史著作,然后再读诸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类史书来思考、来评判,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事论事、以人论人。 |
C.史书上的历史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才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要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对待他们,不能低估他们。 |
D.读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效果,不能简单运用历史上曾经用过的方法,不必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清楚,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 |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循环的形式,发展少而重复多。 |
B.重农思想占上风的背景是社会经过动荡重新稳定下来;重商思想发展起来的背景是农业税收非常微薄,国家经济入敷出。 |
C.历史的经验很重要,但是不能直接运用,如果直接运用历史的经验也许会造成历史的循环,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D.要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历史和新的历史经验,就必须不能使用历史上使用过的方法,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经历了由初期兴盛发展、中期繁荣、后期衰弱到最后灭亡、改姓易朝的过程。 |
B.读历史人物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不能盲目崇拜,高估或低估那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
C.读史的正确方法应当是这样的: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具体,由古代到现代。要把具体的历史事实放到整个历史的框架中分析。 |
D.读史不能像历史学家那样把每个问题都想清楚,但是如果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或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系,就可以把它想明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夜
周海亮
那绿色一直诱惑着他。他曾试图将目光移开,却总被那绿色硬生生拽回。晚饭时他喝下两大碗菜汤,这让他有一种很饱的感觉。吃饱不想家——他的工友这样告诉他。但现在,尽管那些汤汁在他的肚子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他却非常想家。因为那绿色。
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
那绿色就在他身边,在超市的货架上,一伸手,便可以拿到。那是一小袋新鲜的无花果,残留着阳光的甘甜与芬芳:那些翠绿小巧的果实圆润并饱满,每一袋标价五元。他把手抄进口袋,又拿出来,再抄进去,拿出来。他盯着其中的一袋,眼睛里伸出无数双手,在那翠绿上抚摸。
旁边有人轻轻地碰了他一下,那是位娇小美丽的女人。女人低了头,嗅了嗅那一小袋无花果。女人露出满足的表情,她把手伸向那袋翠绿。
却是他抢先抓走了那袋果实。他什么也没有想,只是下意识地把它抓在手里。他没有看女人,开始往回走。他看到收款处排了很长的队。他站在那里等,抓着袋子的右手开始抽筋,拇指突突跳动。后来他的整个胳膊都开始颤抖,不能自控。这时他想起家乡,想起父亲,想起院子里的无花果树。他竟然把那袋无花果撕开,拿出一颗,放进嘴里。
他咀嚼的声音很大,嘴里的芳香和甘甜让他变得放松,充满幸福感。这时他看见远处有一位保安,保头盯着他,目光中充满了讥笑和愤怒。保安的手里也许还抓着什么东西,保安朝他走来,越走越快,越走越快……
他看看保安,张张嘴,却没说话。他突然感到恐惧。
然后他便犯了一个永远无法挽回的错误。
他猛地推开前面的人,撒腿冲出超市的大门。伴着“抓贼”的叫喊声,很多人被他勇猛地撞倒。
他的手里,仍然紧紧地攥着那个袋子。
他突然想,如果这样不停地跑,能不能跑回乡下?
他已经跑过了两条街,他看到远处有一个模糊的巨大阴影,黑暗中似向他露着尖尖的牙齿。那是他和工友们盖了一半的楼房。他向那里跑,其实那是与家乡完全相反的方向,但他还是朝那里跑。风吹开他黑糊糊的衬衣;露出同是黑糊糊的胸膛。他认为自己跑得飞快,他听见自己风箱般的剧烈喘息。
跑过第三条街的时候,后面的声音小了。他却不敢停,仍是跑。他一边跑一边回头,后面没有人,一个也没有。他松口气,然后他便听到轮胎摩擦地面的尖叫和自己的身体被钢铁击中的闷响。他在空中划出一道怪异的弧线,砸弯了路旁的护栏,然后被弹回,击中汽车飞速的后轮。在他身体连续的翻滚中,他竟然清晰地看见轮胎上冒起的红色烟尘。
他翻一下身,他认为自己还能动。他想站起来接着跑,身体却似被压上了巨石。他开始爬,狗一样爬,伤狗一样爬。他听到旁边有人发出惊恐的叫喊,他听到“抓贼”声逐渐向他靠近。他却突然变得冷静,莫名地冷静。
他爬。身下那段柏油路的颜色变得更深,淤积着他黏稠的血。一断肠子拖在他的身后,像跟住他的一条红色鳗鱼。他不出声,不停地爬.冷静地爬,一刻不停地爬。有风,一个废旧的塑料袋沾在那段肠子上,被他拖着走,像一个活动的标签。
他张张嘴。他想说话,却吐出一大口血。他盯着那血,血中有无花果的细小籽粒。他又一次想
起父亲和小院。他知道那是一袋来自自家院子的果实。就算把全世界的无花果全部放到一起,他也
能一眼找出自家院子的无花果。
他想说话。他想说,他只想尝尝自家院子的无花果,只想尝尝。他不想偷,他不是贼。可是他说不出话,血块堵住了他的喉咙。这时他发现自己的手里还紧紧攥着那袋无花果,于是他笑了。随着那笑,夏夜里,他的身体,变得和月亮一样冷。
(选自《2007年度最佳微型小说小辑》)赏析“他盯着其中的一袋,眼睛里伸出无数双手,在那翠绿上抚摸”一句的妙处。
文章写那位娇小美丽的女人,其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标题“冷夜”,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说明。
文中的“他”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作者为何这样安排?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类人生存状况的—些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在《乐论》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的美学见解。
荀子曾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的生理感官有感受美的能力,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欲望。既然审美与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有关,那么作为供人享受的“声”——音乐,当然也是其来有自的。苟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论》)“乐”来源于人的性情抒发,又给人以审美快感。“声音动静”是“乐”产生的基础,人和“乐”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彼此间的这种存在关系本身,也就决定了“人不能无乐”。这样,荀子就表明了他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即“乐”关系着人的存在,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人需要“乐”,“乐”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乐”自身又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由于它源于人的性情抒发,所以也能感动人的性情,它对于人不具有强力制约,而只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感染之,教育之。因此“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它集中体现为一个“和”字。“乐之中和也”(《劝学》),荀子甚至把它突出强调为“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关于音乐的形式,荀子认为,音乐强调表达,这种表达应该是“乐而不流”。他又从具体表现手段上,把音乐区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关于声乐,他说:“失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关于器乐,他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音乐演奏要先定一个中音作为基本音,用来确定乐调的谐和,然后再把各种乐器配合在一起,调整好节奏,一齐合奏来完成一支美妙的乐曲,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对音乐演奏极为熟悉,而且他也似乎有意识地把音乐演奏这种形式上的“合奏”,同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这里显示出荀子对音乐深刻而又独到的美学见解。
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这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中重点阐述的问题。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因此这种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荀子在这里自觉而明确地把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认为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驱逐危害人的“邪污之气”,并进而促使君臣上下和敬,父子兄弟和亲,乡里长少和顺,使整个社会的上下左右,人与人之间保持在和谐稳定的既定秩序之中,最终“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在这一问题上,荀子无疑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
毋庸讳言,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优点和缺陷都十分突出。一方面,他把音乐与人的自然欲望、感性.快乐相联系,这不但肯定了音乐中感性因素的审美意义,而且确定了音乐和人的存在之间无法割断的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从而使音乐(包括其他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极大加强,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荀子在音乐的审美评判上几乎超过了他所有的前辈。另一方面,荀子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作了相当片面的突出和发挥,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
(选自王长华《诗论与子论》之《荀子美学思想述评》,有删改)下列对文中“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乐”即是“声”,它来自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 |
B.“乐”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只能部分地给人以审美快感。 |
C.人不能无“乐”,因为“乐”关系着人的存在。人和“乐”是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的。 |
D.人需要“乐”,“乐”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乐”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能无乐”是苟子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 |
B.苟子以其在音乐审美评判上超越之前所有前辈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器乐合奏与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
C.苟子将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是对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的全面继承。 |
D.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是因为他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 |
以下对荀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阐述,准确的一项是()
A.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音乐源自人的性情,因而音乐也就可以制约、感染、教育人。 |
B.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音乐突出地表现为“乐而不流”“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
C.从音乐的形式来看,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起教化作用,器乐起“中和”作用。 |
D.从音乐的社会作用来看,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进而使社会“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日:“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日:“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
A.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B.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C.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D.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柴可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
1877年初,柴可夫斯基想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五部歌剧。当时俄罗斯歌剧已达到了繁荣时期,在所有反映俄罗斯生活题材的歌剧里,主人公都是历史人物或农民,包括柴可夫斯基自己写的歌剧也是如此。现在他想寻求另一类主题,他想用歌剧这种体裁探索和反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他要在歌剧体裁领域中体现“人类心灵活动”的方式。
5月初的一天,柴可夫斯基来到一位著名女歌唱家家作客。她建议把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改编成歌剧。柴可夫斯基当晚重读了一遍原著,再次被深深感动,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他当即写出了场次大纲,从原诗中挑选了所需素材,准备请好友席洛夫斯基编写歌剧脚本。
这年夏天柴可夫斯基住在莫斯科近郊席洛夫斯基家开始创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这期间他给人写信说:“《叶甫根尼·奥涅金》里的诗意有多么丰富啊,我没想错,我很了解,在这部歌剧里,舞台效果和动作不多,但是这个题材从总体上所包含的诗意、人情味以及题材的纯朴与诗作的天才文笔,这一切都加倍地补偿了所有的缺点。”
柴可夫斯基甚至不把这个歌剧称为歌剧而称为“抒情场面”,因为他不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和事件上,而是着力表现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作曲家给普希金的这部描写19世纪初俄国生活的作品带来了自己时代的特征。他把剧中人物对幸福的向往以及他们和命运之间的冲突尖锐化了。柴可夫斯基在自己的音乐刻画中,对普希金笔下人物的描写增加了新的特点,使得塔姬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的形象比在普希金小说中有了更为强烈的悲剧色彩。
柴可夫斯基从青年时代就时常被塔姬雅娜这一充满诗意的形象所感动。她是纯朴、善良的俄罗斯女性的美好典型。生活在僻静乡间的塔姬雅娜对未来怀着美好憧憬和幻想。潇洒风流的贵族青年奥涅金的出现,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且大胆地给他写信向他倾吐爱情。歌剧就是从塔姬雅娜写信一场开始的。代表塔姬雅娜形象的主题音乐具有俄罗斯浪漫风格。作曲家用充满激情的音乐表现少女真挚、强烈的爱情。这一段音乐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柴可夫斯基对普希金原著中的奥涅金做了一些改动。没有触及奥涅金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只说他是“都城一位寂寞的社交家”。奥涅金没有接受少女的纯真爱情。在他那段著名的咏叹调《您给我写了信》中,奥涅金的冷言说教使可怜的塔姬雅娜受了委屈和伤害。她带着心灵的创伤接受了无爱的婚姻,做了格列明公爵夫人。两年以后当奥涅金带着爱意回到塔姬雅娜身边时,她的心破碎了,她仍深爱着奥涅金,但她又必须忠于自己的责任。表面的平静掩盖着内心的痛苦。此时多变的音乐旋律和生动的唱词把她激烈的内心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剧中连斯基的形象也与在普希金原作中有所不同。柴可夫斯基笔下的连斯基真诚、善良,具有崇高的理想,忠于自己的爱情,然而现实生活使他的梦想破碎。当他不得不和过去友人奥涅金走上决斗场时,他已经预感到不幸的来临。一曲惊天动地的连斯基咏叹调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啊!
1878年2月柴可夫斯基完成了这部歌剧。1878年12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戏剧节上首演。
人们对于作曲家的新歌剧表示一致赞赏。《叶甫根尼·奥涅金》成为俄国和欧洲许多剧院的保留剧目。
(摘自《柴可夫斯基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俄罗斯歌剧进入繁荣时期,柴可夫斯基用一年多的时间创作并排演的他的第五部歌剧《叶甫根尼·奥涅![]() |
B.体现“人类心灵活动”的方式,是柴可夫斯基为自己设定的创作歌剧的新主题,也是他寻求新题材并成功创作第五部歌剧的动力。 |
C.柴可夫斯基接受一著名女歌唱家的建议,把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原著重读了一遍,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让好友希洛夫斯基负责歌剧的具体创作工作。 |
D.柴可夫斯基所说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所有的缺点”是指歌剧里,舞台效果和动作不多。 |
E、《叶甫根尼·奥涅金》被人们一致赞赏和成为俄国和欧洲许多剧院的保留剧目,又一次表明柴可夫斯基歌剧创作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不断获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文章,概括柴可夫斯基如何用音乐手段刻画塔姬雅娜这一形象的。
答: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之前曾说:“我在这条道路上定下了一站:歌剧,不论您怎样说我不擅长于创作这种音乐,我将毫不犹豫走自己的路。”请结合文本,对其进行评述。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惟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篱笆青青,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又有虚的含意。作者借助实的篱笆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借助虚的篱笆,向自己,也向读者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
B.全文共12段,文字诗意、本真、纯净。文章第2段到第7段,分三个层次,写了三种篱笆,每一种篱笆都各有侧重,体现了作者精心的构思和清晰的思路。 |
C.这篇文章物象丰富,精美如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不仅写不同时![]() |
D.宋长征的这篇文章,对乡土既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坚守。他像一个孩子,行吟在厚土民间,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田园诗画,其间有疼痛、担待、叩问,温情和苦难都很纯粹,没有掺杂过多的烟火和功利。 |
E、泥土是有芳香的,亦如宋长征的华丽的辞藻;村庄是有情韵的,又亦如宋长征的多情的心灵。当所有情感与泥土与村庄结缘,这就不是一个震撼可以概括的。第10段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列举两种并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4分)
答:有人说,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质的赞美诗。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