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
C.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
关于二战后的国际形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
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
C.1946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
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被多极化格局取代 |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撰写了时间跨度达3个世纪的“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查阅他的观点“整个世界被法国政治革命和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共同改变着,这场‘双元革命’造就了我们所知的现代社会”、“俄国革命的爆发与法西斯的兴起,分别是左右两端的代表”,需要分别阅读
A.《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与《资本的年代:1848—1875》 |
B.《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与《极端的年代:1914—1991》 |
C.《资本的年代:1848—1875》与《帝国的年代:1875—1914》 |
D.《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与《极端的年代:1914—1991》 |
—战期间,列宁曾撰文指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其主要意图是
A.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 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C.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 | D.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
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中国辛亥革命时期 | B.美国内战时期 |
C.俄国二月革命时期 | D.巴黎公社时期 |
下图是近代某两个大国的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对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