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中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的是:( )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
C.继续参加一战 | D.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
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
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
B.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
C.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近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以下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C.巴黎公社运动 | D.中国的改革开放 |
新华网报道,受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德国重新畅销。目前该书的销售量相比2005年已提高两倍。这一现象说明
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走到尽头 |
B.只有《资本论》可以拯救金融危机 |
C.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
D.社会主义制度呼之欲出 |
2008年12月以来,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共造成巴方死伤6800多人,以方死伤70多人,但由于各方的努力斡旋,这次巴以冲突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演变成第六次中东战争,这说明
A经过这次血与火的考验,巴以双方已经达成谅解
B以色列打击哈马斯的目标实现,不想进一步扩大战争
C虽然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但和平的力量占主导
D哈马斯军事力量弱小,在遭受重创的情况下被迫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