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秋,正当欧洲国家纷纷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一战结束时出现的历史现象中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①欧洲文明遭到严重破坏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④国际联盟的成立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
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
③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
C.手工业作坊增多 |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
清代康熙帝曾经下令,南洋一带的商人须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以上政令体现的信息不包括:
A.“重农抑商”政策 | B.中国有很多商人到东南亚贸易 |
C.闭关锁国政策 | D.中国人口多,主张中国人移民海外 |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
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所反映的实质是:
A.杜绝在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设市 |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惟一场所 |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