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
崇拜的人数
被崇拜者
1
153
孔子
2
61
孟子
3
17
孙中山
4
11
颜渊
5
8
诸葛亮、范仲
6
7
岳飞
7
6
王守仁
8
4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9
3
程德全
10
2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
11
1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
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
12
23
无崇拜者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第6题统计表
---------------------------------------------------------------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
孙中山  473    陈独秀  173    蔡元培   153    段祺瑞   45  
胡适    45    梁启超  29     吴佩孚   27     李大钊   25
章太炎  10     冯玉祥   7     袁世凯    5     康有为   3
黎元洪  1      孔子     1     庄周      1     诸葛亮   1
曾国藩  1      汉武帝   1
合计: 1056
--------------------------------------------------------------------
姓    名  票数   姓   名   票数  姓   名    票数    姓   名     票数
--------------------------------------------------------------------
列宁      227    威尔逊    51    罗素       24      泰戈尔      17 
爱因斯坦  16     威廉二世  12    杜洛斯基   12      华盛顿      11   
甘地       9     杜威      9    俾斯麦   9         林肯         9
托尔斯泰   7     路易·乔治 6    马克思     6       马丁·路德   1
合计:    497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回答以下问题:
① 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
② 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结果的差别如此之大?
③引用上述资料对研究历史会有怎样的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时期澎湖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代在澎湖和台湾地区设置“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府受福建管辖,因此历史上就有了“九闽”之称。台湾建省之后,按照清政府的建省原则,仍与福建保留着若干行政上的关系,清廷行文中依旧称作“福建台湾省”,重要文件通过福建转报。福建省在经济上每年都要协济台湾,据记载,从1886年开始,5年内协济饷银共220万两。
——摘编自《厦门日报》
材料二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美、日、法、英等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多次上奏折,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以加强吏政,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1883年12月中法战争后,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再次上书,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
——摘编自中国台湾网
材料三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定位,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立足于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局的战略构想。……据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已经或正在形成九大经济区域,闽台地区是其中之一。……无论是从地缘和文化背景,还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可能看,福建都有条件在海峡西岸这一区域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福建乡音》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福建与台湾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台湾设省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福建省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这一举措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五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中心。
——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新著《中国大趋势》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针对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3)依据材料四,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4)材料五所说的“独特的纵向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一天下午他们打进了一家在桑尔附近的大工厂……工人们捣毁了价值一万镑的成套机器……他们不只是捣毁这几个地方的机器,还准备去捣毁全英国的机器。
──摘自《兰开夏事件》(当时人的通信)
材料二: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为了避免发生富者利诱、有权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普遍选举必能、也惟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和平,我们坚信它也会带来繁荣。
──摘自1839年《全国请愿书》
材料三: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城内的蒙马特尔高地等处的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人发现。这时,警钟长鸣,一场革命开始了。……3月28日,巴黎人民自己的政权
──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请回答:
(1)材料一他们采取什么斗争方式?反映当时英国工人斗争处于什么阶段?他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
(2)材料二反映出欧洲无产阶级斗争方式有什么新的变化?具体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欧洲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方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