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溶于水生成HNO3和NO,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原理制取HNO3 。
3NO2+H2O=2HNO3+NO (第一次吸收)
但这一步NO2的吸收率只有2/3,还余下1/3的NO。为了更多地吸收NO2,工业上通常把生成的NO再次氧化为NO2,再次用水吸收
2NO+O2=2NO2 (第一次通O2)
3NO2+H2O=2HNO3+NO (第二次吸收)
如此循环,可以使NO2全部转化为HNO3 。
现有3升NO2,如果按上述方法进行循环氧化吸收:
(1)则第二次吸收后,NO2的总吸收百分率为 (可以用分数表示,下同),第二次通入O2的体积为 升,第三次吸收后还剩余NO 升。
(2)第n次吸收后剩余NO的体积为 升(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3)如果要使3升N
O2恰好完全转化为HNO3,则需通入O2的总体积为 升。
(所有气
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Ⅰ、质量相等的O3和O2中,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_;
如果是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条件下(O3为气体)O3与O2的体积比为___ ________。
Ⅱ、某100mL的CuCl2溶液中,已知溶液中的Cl-的浓度为0.2mol/L。现将一定量的铁粉投入到该溶液中(不考虑溶液的体积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原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反应后测得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3)若反应后测得Fe2+的溶液为0.05mol/L,则反应生成铜单质的质量为 ;
(4)剩余的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包固体(为一种二元酸的正盐),进行相关实验,下表是该学习小组的部分实验报告。
(1)请根据实验现象,将你作出的判断填在表格内的相应位置。
| 步骤 |
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① |
取固体溶于水,得溶液X 加入几滴KSCN溶液 |
溶液X呈黄色,后呈现红色 |
X含有 ①(填离子符号) |
| ② |
取少量溶液X,加入氯化 钡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静置 |
上层溶液为黄色 生成白色沉淀 |
X可能含有__②(填离子符号) |
| ③ |
取②中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 |
沉淀不溶解 |
|
| ④ |
取②中上层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 |
生成白色沉淀 |
X含有Cl- |
| 结论:此白色固体可能是③。 |
(2)你认为小明实验④中的结论对吗?如果不对,请说明理由。
,
(3)为了检验实验②中Cl-没有参加反应,还要进行的实验是(简要地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下表中有三组物质,每组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三种物质属于不同类别。请选出该种物质,并把该物质和选择依据(与其他物质不同之处)列在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 序号 |
物质 |
被选出的物质 |
选择依据 |
| 1 |
O2、H2、Cl2、N2 |
||
| 2 |
Fe、Na、Al、C |
||
| 3 |
NaOH、CO2、H2SO4、Fe2(SO4)3 |
请从上述三组物质(也可为该物质的水溶液)中按要求任意选取物质一步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⑴生成酸性氧化物的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
⑵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⑶可用来制取84消毒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⑷同种元素之间发生的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
(8分)右图是Na、Cu、Si、H、C、N等元素单质的熔点高低的顺序,其中c、d均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1)单质a、f对应的元素以原子个数比1∶1形成的分子(相同条件下对H2的相对密度为13)中含________σ键和________个π键。
(2)a与b的元素形成的10电子中性分子X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将X溶于水后的溶液滴入到AgNO3溶液中至过量,得到络离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其中X与
Ag+之间以________键结合。
(3)右图是上述六种元素中的一种元素形成的含氧酸的结构:请简要说明该物质易溶于水的两个原因。
(4)氢键的形成对物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沸点。(填高或低)
五种元素的原子电子层结构如下:
| A.1s22s1; |
| B.1s22s22p4; |
| C.1s22s22p6; |
| D.1s22s22p63s23p2 |
E.[Ar]3d104s1。
[用元素符号作答]
(1)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
(2)属于过渡元素的是 ;
(3)元素的电负性最大的是;
(4)上述元素之间能形成X2Y型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